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实践活动

中国近代史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 探访历史遗存,追寻老辈足迹,彰显革命传统

活动地点:马家巷――湖南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小组成员:吕健 刘振东 施展 钱跃 何和敏 肖洒 蒋卓君 马家巷位于太平街西侧。太平街街区是目前长沙所剩无几能完整窥视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之一。这一带街巷老地,不仅蕴涵着丰厚的湖湘文化历史及湘楚风情遗存,同时还保留着较多数量的文物古迹、近现代历史遗迹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等。马家巷就有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故事。 马家巷17号。“初极狭,复前行,豁然开朗”。曾是清末旅社同福公栈。辛亥革命时期,革命组织――共进会湖南总机关处设在此地,革命党人焦达峰曾多次在此召集有关同志秘商反清大计。 院内墙壁上的石灰层已部分剥落,楼梯和二楼楼道的木板,已显得疲劳不堪,人踏上去,木板就上下晃动 现在17号院的人没几个知晓焦达峰。他们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位于太平街的贾谊故居。在贾谊故居,当时设立了四家不同的反清力量革命机构。长沙起义的决定,就是焦达峰等人在贾谊故居里作出的。所以,太平街是湖南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武昌首义,湖南首应,使武汉不必四面作战,终于支持月余,赢得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独立,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湖南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和陈作新,即在十天后遇难牺牲。牺牲时,焦达峰年仅25岁,陈作新26岁。 近些年来,不时有外面的人到“四正社”和“共进会”旧址来参观,甚至还有外国人,摸摸木门、栅栏,神情肃穆。 马家巷、孚嘉巷的这些房子都太古老了,共进会、四正社更是十分遥远的故事和历史。庆幸的是政府对“四正社”和“共进会”旧址的保护整治工程即将启动。100年前的故事还会在这里一代一代地继续说下去„„ 在这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的时候,我们小组乘车来到了太平街。 虽然下着小雨,但是却并不影响这里的繁荣,街上热热闹闹的,游人来往。 太平街拥有着古老的历史,时间沉淀过后,这里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我们一路上很多次为这里的风景驻足。“嘿,瞧!这家店卖的东西真有意思。”“哇,这里的石板路是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啊。”“你看,我敢说这个房子得有百年的历史。”

虽然沿途的景色不断的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是我们明白,这次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参观一个特别的地方――马家巷。

我们沿途问着路,来到了我们想到的地方,撑着伞。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共进会旧址,在太平街戏台对面的小巷内。门牌号为:马家巷17号。从表面看,这里跟普通的街巷人家没什么两样,似乎找不到关于历史的一切标识。进入马家巷17号时,“初极狭,复前行,豁然开朗”,不过,扑入眼帘的却是七十二家房客共同营造的大杂院的缤纷杂乱。

踏上二楼两层木栅回廊的地板,感觉这里可能是长沙城内惟一一处木结构构建最完整、居住最杂乱的院落。

问了好几位居民,他们不知道共进会是什么,他们称这里没有一个姓焦的住户,我问的是历史人物焦达峰。

从大院出来,马家巷19号门口正坐着一位周姓的隔壁街坊。他说,17号老房主是浏阳人,已在早几年搬离这里了。这位老房主说,在很久以前,干革命的浏阳人落难长沙,常常到这里来借钱。这里曾经是一处浏阳人的“窝子”。他说,浏阳人在西牌楼和太平街开有豆豉店、夏布店、鞭炮店,因此离那里很近的马家巷里,也就住了不少浏阳人。这段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没有几个晓得。

周先生当然不知道,他所住的马家巷19号,曾是民国时期救火会的旧址,隔壁17号是浏阳人焦达峰创设的共进会湖南总机关的旧址。

马家巷的这些房子都太古老了,比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年纪都要大,而焦达峰和共进会更是十分遥远的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毕竟马家巷离太平街的新生活只有100米,而离往日

的故事却有100年。 陈先枢:共进会点燃湖南湖北辛亥革命大起义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说,马家巷17号清末为同福公栈,民国时期重修。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组织共进会秘密机关就设在同福公栈中。

陈先枢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就是由共进会和文学会共同领导,打响第一枪。长沙作为第一响应者,即辛亥革命首应地,领导人焦达峰也是共进会会员。

共进会,是与同盟会略有差异的革命组织。共进会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但共进会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不过同盟会中湖南籍领导者黄兴和谭人凤对共进会的分裂有所不满。

共进会于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清风亭组成,参加者多达百余人,该会以会党首领为骨干,如四川张百祥,湖北刘公、孙武,湖南焦达峰,江西邓文翚等,他们认为同盟会“行动舒缓”,不重视在长江流域起义,故倡议另组革命团体,以结纳会党、发展新军为主,谋求在长江发难。共进会会员绝大多数同时也是同盟会会员。

1909年8月,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1886-1911)从汉口回到长沙,就在太平街马家巷17号的同福公栈中设立共进会湖南总机关,焦达峰多次在楼里秘密集会,策划反清起义。而这处共进会旧址也是共进会会员进入长沙的最重要秘密联络地。

湖北湖南的共进会领导在1911年3月的武昌会议前约定:“不管谁先发难,发难的省得到成功,则未及发难的省必须于10天之内发难,作为支援”。

1911年10月13日,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湖北派蓝综、庞光志到长沙,携有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的介绍信,就是先到马家巷17号共进会湖南总机关来找焦达峰的,但焦达峰不在,于是再到太平街上的贾谊故居,找到体育会的革命党人阎鸿飞,阎鸿飞于是陪湖北革命党人去见长沙南薰社、卷施社、图强和积建社的同志,又约到湖南新军中的代表在杨家山小学开会。蓝、庞两位革命青年对武昌起义的介绍,使参加会议的新军同志听得极其感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终于在武昌起义12天后,在湖南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等人率领下,驻在今体育馆路人民体育场、省体委的49标和50标的新军战士带上枪炮,攻进长沙城。长沙城内的抚院衙门“汉”旗高举。

辛亥革命长沙的首应完成了武汉的外围战线,使武汉不必四面作战,而只以一面对敌,终于支持月余,赢得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独立,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1911年10月10日那个宁静的夜晚,武昌城内的一声枪响,撕破巨变前夕的中国深夜,近300年历史的清王朝、近3000年的中华帝制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这时一道光束投射到12天后第一个接应武昌首义枪响的城市——长沙。

1911年10月22日上午8时,长沙城东北城墙外协操坪也响起起义的枪声,革命的新军握着步枪,兵分两路,从湘春门和小吴门分别攻进长沙城„„

革命成功了,该谁来掌权 焦达峰,还是谭延闿? 1911年10月22日,上午10时,长沙城,贡院大街(今中山路)。 一队眼神明亮的新军士兵提着步枪,右臂系着白带子,步伐轻快地急行,并沿街喊话:“你们不要怕,不要在街上乱走,巡抚已逃,革命成功。”

这时,长沙街头反而涌出喜气洋洋的男女,他们抬头看到在湖南巡抚衙门(今市青少年宫)旗杆顶已升起两面高书“汉”字的白色大旗,有人忍不住拍手,有人放起鞭炮,很多居民“亦争裂白布或纸作小旗,书‘汉’字竖门前,虽人烟稀落之地,招展飘扬,俄顷已遍”。

后来成为著名报人的陶菊隐先生曾激动回忆长沙光复的那天:“新军占领抚台衙门,驱逐巡抚余诚格后,只杀了几个抗拒革命的官吏,省城秩序没有受到影响,人民群众热烈欢迎革命,彼此互道‘恭喜’,就像过新年和办喜事一样,没有人害怕杀头充军,只有极少反动官僚,逃往乡下避难。”

与此同时,100多张书有“湖南都督谭”的《安民告示》贴在繁华的街口,这是吴作霖的杰作。人们一看到《安民告示》中的“湖南都督谭”的“谭”字,马上就想到,这一定是闻名全国的“会元公”、曾任湖南谘议局议长、年仅31岁的谭延闿谭公子。

就在《安民告示》贴上长沙街头的同时,革命初步成功后的首场会议在谘议局寄宿舍召开,当年的谘议局,地址就是今天蔡锷北路民主东街的湖南省总工会。

革命成功后的第一次会议讨论的议题是确定湖南都督人选,即该谁来掌权? 长沙城内军学绅商并未到齐,入座者约二十人,会议召开后,焦达峰即宣言说:“吾在湘谋革命多年,当为正都督”,这时陈作新向焦达峰说,你当都督,我当副都督。作为革命党人,陈作新运动新军和巡防营起义,功劳亦大。

另一革命党人文斐即根据他们的话,挥动手中的毛笔,用红纸大书数字,粘贴在墙壁,上书:“正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全场以击掌的形式,“一致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