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型抗癫痫药的安全性评价_林苗
新型抗癫痫药的安全性评价_林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8 卷第 2 期
ADRJ, April 2006, Vol. 8, No. 2
- 81 -
・ 综述 ・
新型抗癫痫药的安全性评价
Evaluation of new antiepileptic dr ugs safety
林苗 ① 朱珠 ②*
( ①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南通 226001; 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除加巴喷丁外,新型抗癫痫药均表现为线性 药代动力学特征,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正比。口服 吸收良好,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短。生物利用度 高(加巴喷丁稍低),食物对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多无 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噻加宾除外),药物在组 织中分布广。血浆消除半衰期 (!1/2) 长,但加巴喷 丁、噻加宾、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和氨己烯酸 相对较短。 该类药有的经肝脏代谢,如非氨酯约 40% 被 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 P450(CYP450)代谢; 拉莫三嗪 主要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被代谢; 噻加宾主 要被肝微粒体酶 CYP3A 代谢,还可被葡萄糖醛酸 化代谢; 奥卡西平在肝中很快被胞质酶还原成有药 理活性的单羟衍化物(MHD), 通过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 MHD 进一步被代谢; 唑尼沙胺在体内主要被 乙酰化,形成 N! 乙酰唑尼沙胺,后者被 CYP3A4 进一步降解成 2!氨磺酰乙酰酚。加巴喷丁、托吡 酯、左乙拉西坦和氨己烯酸则不经肝脏代谢。 该类药主要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经肾脏由 尿排出,而由粪便排泄的量很少。有关上述 9 种 新型抗癫痫药的药代动力学比较见表 1。
该类药物多剂量给药时,血浓度峰值 (Cmax) 和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大多随剂量呈线性增加,且 与剂量成正比。因此,随剂量变化,大多数新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8 卷第 2 期
ADRJ, April 2006, Vol. 8, No. 2
- 83 -
可伴发某些特殊的甚至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 床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3.1 3.1.1
表#
药物
9 种新型抗癫痫药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max (h) !1/2 (h) 13 ̄23 5 ̄7 6 ̄30 18 ̄23 5 ̄8 6 ̄8 1 ̄2.5 60 5 ̄7
蛋白结合率 生物利用度 主要消除 途径 肝脏 肾脏 肝脏 肾脏 肝脏 肾脏 肝脏 肝脏 肾脏
(%) 20 ̄25 <5 55 9 ̄17 96 <10 40 40 0
(%) 79 60 98 80 90 ̄95 100 96 82 ̄88 60 ̄80
非氨酯 加巴喷丁 拉莫三嗪 托吡酯 噻加宾 左乙拉西坦 奥卡西平 唑尼沙胺 氨己烯酸
1 ̄4 2 ̄3 2 ̄3 2 ̄3 0.5 ̄2 1 4 ̄6 5 ̄6 1 ̄2
"max: 注: 血浓度达峰值时间,!1/2: 消除半衰期
!"!
剂量与药动学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是
新型抗癫痫药最主要和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 晕、头痛、嗜睡、疲劳、复视、失眠和共济失调 等,但程度多较轻微。 3.1.2 周围神经系统 有个案报道加巴喷丁可引 起下肢烧灼样疼痛 [19]。托吡酯与乙酰唑胺合用时, 常出现口周和手指末梢感觉异常,这是由于碳酸 酐酶被抑制后导致碱中毒的结果。 3.1.3 精神系统 加巴喷丁可引起躁狂、焦虑和 不安,与剂量有关。儿童使用加巴喷丁可能产生 学习困难、注意力分散和侵犯行为,但此类精神 障碍多见于既往有精神或行为异常等基础情况的 患儿,停药后症状消失[19]。 Ketter 等 [20]报道在 1 920 例服用拉莫三嗪的患 者中,由于精神病和抑郁导致停药者分别占 0.2% 和 0.1%,其他精神症状还有侵犯性行为、易激惹、 焦躁、意识混乱和幻觉等。 左乙拉西坦也可致易怒、攻击性等精神症状 和可逆性精神病,特别是既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更易发生。 氨己烯酸抗癫痫作用与其抑制 GABA-T 有关, 故用药过量可导致精神异常。 3.1.4 癫痫恶化 加巴喷丁导致癫痫加重的比例 约为 15% ,尤其是肌阵挛性癫痫和失神发作,因 此本药不适用于全身性发作[19]。拉莫三嗪也可能导 致肌阵挛性癫痫加重,故不适用于严重的肌阵挛 患者。 Krishnan 等 [21]报道 95 例对传统抗癫痫药耐 受的癫痫患者,加用托吡酯并随访 4 ̄5 个月后, 18 例出现了癫痫恶化。噻加宾也可致癫痫恶化, 尤其可使肌阵挛发作恶化,应用于局部性癫痫时 可诱发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且能诱使原发性 全身性癫痫患者处于失神状态。 Nakken 等 [22]报道 18%的成人和 43%的儿童应用左乙拉西坦后出现痫 性发作加重,其中 3 例成人和 4 例儿童出现癫痫 持续状态。 氨己烯酸用于全身性发作可能出现肌 阵挛状态。 3.1.5 运动障碍 加巴喷丁可能引起舞蹈样手足 徐动,甚至动眼危象,与剂量有关,停药后症状 消失[19]。 3.1.6 急性脑病 氨己烯酸与卡马西平合用可能 出现急性脑病,表现为木僵、焦虑、易激惹和慢
抗癫痫药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是可预测的。 加巴喷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当剂量 >1.8 g/d 时血药浓度偏离正比关系,剂量接近 3.6 g/d 时血药浓度呈持续高坪状态,而剂量达 4.8 g/d 时生物利用度反而下降 35%[10]。由于其口服后在小 肠主要通过 L 氨基酸运输系统吸收,而肠道转运 属于载体依赖性,故其生物利用度与口服剂量不 成比例,口服 300、 600、 1600 mg 后生物利用度 分别为 60%、40%和 35%[16]。 托吡酯在低剂量时其血药浓度随剂量呈正比 增加,但在高剂量时则不完全成比例增加[15],临床 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唑尼沙胺用量在 200 ̄400 mg 时,其药动学参 数变化与剂量呈比例,但是 800 mg 时,其 Cmax 和 AUC 的升高不与剂量呈比例,这可能与其同红细 胞饱和结合有关[17]。 !"$ 特殊人群药动学 !"$"# 疾病的影响 肾功能对大多数新型抗癫痫 药的药动学有明显影响,这是由于该类药大多经 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浆肾清除率下降, 血药浓度增高且消除 !1/2 延长,故给药方案需根据 肾功能损害程度而调整。血液透析患者的药物清 除较正常人增加,在服用新型抗癫痫药时也应及 时调整剂量。 肝功能损害对多数新型抗癫痫药的药动学无 明显影响,这与该类药大多不经肝脏代谢或虽经 肝脏代谢,但主要代谢通路并不涉及肝线粒体氧 化酶相吻合。但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血药浓 度增加,血浆清除率下降且 !1/2 明显延长,应注意 监测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 !"$"! 年龄的影响 老年人服用新型抗癫痫药后, 大多消除较慢,肾清除率下降,!1/2 延长,CL/F(清 除率 / 生物利用度 ) 值和成人相比平 均 降 低 10%  ̄50% [18],因此应根据与年龄有关的肾功能变化适 当减少剂量。 儿童由于代谢能力较低,肾脏排泄功能不全, 服用新型抗癫痫药时,该类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均 发生改变, 如 CL/F 值明显高于成人,平均升高 20% ̄120%[18],故其给药方法和剂量应根据药动学 变化作适当调整。 $ 不良反应 新型抗癫痫药的不良反应较轻且发生率低, 常见的为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反应,多与剂量 和疗程有关,停药后可减轻或消失。但大多数仍
对神经或精神系统的影响
波性脑电改变,肾功能损害及既往颅内异常是导 致急性脑病的危险因素。 3.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肠道反应也是新型抗癫痫药常见的不良反 应,包括恶心、 呕吐、 厌食、 便秘、 腹痛和腹泻等。 非氨酯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其发生率为 1/2 万~ 1/2.5 万,女性多于男性,与丙戊酸钠、苯妥英钠 或卡马西平合用时易发生,因此使用本药前后应 密切监测肝功能。 3.3
* 通讯作者: 朱珠, 女, 教授, 硕士生导师 Tel : ( 010) 65296537
传统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多与增强 γ-氨基丁 酸(G A B A )的作用或干扰 N a+、K +、C a2+ 等离子通 道有关,新型抗癫痫药也多通过以上机制发挥抗癫 痫作用。 G A B A 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 递质,与之有关的新型抗癫痫药有托吡酯、噻加 宾、氨己烯酸等。托吡酯通过提高 G A B A A 受体处 的 G A B A 活性而增强 G A B A 的神经抑制作用,噻 加宾通过与 G A B A 再摄取载体的识别受点结合而 阻断突触前神经元对 G A B A 的再摄取,氨己烯酸 通过不可逆性抑制 G A B A 氨基转移酶(G A B A -T )而 使脑内 G A B A 水平增高,3 种药物均经 G A B A 途 径发挥抗癫痫作用。 与干扰离子通道有关的新型抗癫痫药有拉莫三 嗪、 托吡酯、 奥卡西平、 唑尼沙胺等, 它们均能阻断 电压依赖性钠通道。 奥卡西平及其活性代谢物 10, 11- 二氢 - 10 - 羟基卡马西平 (M H D )还能使 K + 内流 增加,C a2+ 内流减少;唑尼沙胺也能减少 T 型 C a2+ 内流,从而产生稳定细胞膜的作用,抑制神经元反 复放电,减少突触冲动的传播,达到抗惊厥作用。 新型抗癫痫药还有一些独特的作用机制。 例如, 非氨酯对甘氨酸识别的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受体 部位有一定亲和力;拉莫三嗪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 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托吡酯对红 藻氨酸 / A M PA 型谷氨酸受体具有拮抗作用, 使神 经元兴奋性下降, 产生抗惊厥作用,并对一些碳 酸酐酶同工酶(C A -Ⅱ,C A -Ⅳ)具有抑制作用;唑尼
北京 100730)
摘要
新型抗癫痫药与传统抗癫痫药相比, 具有较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耐受性和安全性
较 好 。由 于 新 型 抗 癫 痫 药 上 市 时 间 较 短 , 临 床 资 料 和 用 药 经 验 相 对 较 少 , 其 安 全 性 问 题 尤 其 值 得 人 们 关 注 。本 文 对 9 种 新 型 抗癫痫药从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等方面作一综合评价。 关键词 新型抗癫痫药; 药代动力学; 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 安全性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5734( 2006) 2- 008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