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2、教育Blog:blog又称“网志”,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用来反思记录自己的教育经历,整合学科、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知识共享与交流,充分表达自我思想。

3、探究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4、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二是能悦纳自己。

5、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等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或者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道德: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俗)和内心信念进行维系和评价,用以调整人与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个人品质的总和。

(或通过理想、信念、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舆论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与手段。

)7、人生目的: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生活)的目的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生目的支配各种具体行为目的的总目的。

8、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9、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指教师客观上是在用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识经验、人生态度等影响学生。

教育和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工具不是一般的物或机器,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

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的特点。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它在人们的理想中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是一个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11、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

12、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1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对应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的继续教育。

14、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

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总是努力实现职业理想,以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15、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的学习”和“他(主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6、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

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17、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或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专业水平成熟和发展的状况18、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体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19、科学素养: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20、教材:指由一定的育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

即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片等,还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影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

21、课程:是知识、是目标或计划、是经验、是活动。

22、理想:是人们对事物的最高追求,它是有科学依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努力能达到的希望和目标。

23、信念:是理想的强化状态,是推动理想实现的动力。

1、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

4、科学人文性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

5、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应做到不非法下载、不抄袭、个人网站不侵权。

6、网恋危害有:能引发心理疾病、牵扯精力影响学习工作、增加经济负担、易上当受骗。

7、家庭是最早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

8、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9、适应是指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与周围环境发生的同化和调节作用。

10、按层次划分,道德有典范道德,规则道德,自律道德等。

1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核心的内容、精髓。

1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的交流。

13、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

14、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15、探究性学习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四大特征。

16、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究式、体验感悟式、实践式值得提倡。

17、教师热爱学生的做法是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关心、了解学生、体贴入微、严格要求、要以法治教18、《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享有的权利除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外,还有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人身权。

19、新的课程包括知识、目标或计划、经验、活动。

20、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1、新课改学生评价的基础发展目标,除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能力外,还有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

22、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23、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主要是由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和不作为侵权行为造成的。

24、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25、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6、课程综合性是新课程特点之一,其综合性表现为加强学科综合设置综合课程、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7、教学大纲相对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8、新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9、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是校本课程。

30、一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科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

3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把课程资源划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32、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从普通职业型转化成专业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33、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34、理想按内容分为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35、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36、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

37、教师权利救济的途径有:教师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

38、教师违反有关法律侵犯学生权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39、师德修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40、以德兴教的根本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41、理想路上的困惑:择业与聘用、奉献与收获、热衷与改行。

42、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此项权利称为管教权。

4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行为的要求。

44、三维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来的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45、课程设置原则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46、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准备期(学生)、适应期(教学新手)、发展期(成熟教师)、创造期(专家型教师)47、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48、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关注:环境、自我、生活、进行。

49、学生评价的主要方法:行为表现观察、考试与测验、学科技能测试、学科综合任务评价。

50、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尊重兴趣爱好;实践性原则;从校情区情出发原则;综合性原则。

51、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课程的选择性。

52、探究学习的特征: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

53、合作学习的特点:异质分组、积极互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奖励体系。

54、建议学生建立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55、建构主义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56、确立新的课程观:不断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课程资源观。

57、新的教材观:教材是“材料”、教材是“学材”、教材是“媒介”。

58、教师争取合法权利的途径有:诉讼途径、行政途径、其他途径。

1、属于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是(C)。

A.德治B专治C法治D 人治2、道德是一种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准则,只能通过自己“修炼”,因此具有(D)。

A.利他性;B示范性;C强迫性;D 内省性3、在人们的理想中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理想是(C)。

A.生活理想;B道德理想;C社会理想;D 职业理想4、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的是教师自己的(D)。

A.教育行为B教育理想C教育方法D 教育观念5、在学习前人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规律的东西经分辨吸收变为自己的认识是人的素质结构纵向(B)。

A.第一层B第二层C 第三层D第四层6、一个孩子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B)。

A.正驱动B负驱动C自信心D自卑心7、提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主张的是前苏联教育家(D)。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柯D苏霍姆林斯基8、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C)。

A.守护者B督促者C引领者D约束者9、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