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作者田慧生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1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推进,2004年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启动。
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它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挑战,课程改革必须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深化。
2002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
2007年,教育部在前期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
到2012年初,经过五年的系统修订,2011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科教材也依据课程标准完成了全面修订。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化工程,体现出很多新思路、新内容和新特征,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此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有着深刻的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修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管作了多么精心的准备,在推进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总是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国内外概莫能外。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课改自身完善的需求。
2001年正式启动课改,2003年国家就组织相关的专业力量对首批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2007年,又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作更大范围的全面调研,这次调研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11.7万人,是一个大样本调查。
通过这两次调查,一方面发现新课改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各方面改变了基础教育的面貌。
另一方面,调研也发现新课标自身的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科的容量偏多,难度偏大。
新课改确定的几大重点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克服传统课程的繁、难、偏、旧,但这一目标显然并没有在这次课改实施中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一些学科教学要求、评价要求不够具体,特别是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究竟如何应用,具体操作要求是什么等,在上一版的课标中反映不够。
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很难把握操作要领,对实施造成了一些困难。
第三,相关学科、学段间的纵向衔接、横向配合有待加强。
特别是一些相近学科,有些内容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负担。
第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够明确。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使得这次课标的修订显得更有迫切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在修订课标时要更有针对性。
(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为实现这两大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推动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教育体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在教学改革方面必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三大基本要求;在整个教育改革的总体价值导向上突出强调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此次新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这次课标修订耗时较长,用了五年左右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轮修订基本结束以后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相关部门有意识地调整了节奏,在《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以后,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三)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课标修订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必须对社会的期待、人民群众的需求作出必要回应。
近些年来,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根本的期待和关注概括起来就是三大需求。
一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前所未有的强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集中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有学上的问题,今后要尽全力解决的问题就是上好学的问题。
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也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期盼着接受优质教育,对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
二是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教育的愿望前所未有的强烈。
十几年前甚至更早,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是存在的,但是没有达到如此迫切的程度。
在当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有学上。
现在这一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就越来越期待要公平地享有教育,包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也需要在公平的前提下来享有。
三是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
人民群众不仅要公平地享有教育,而且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对教育质量的衡量不能只看学业水平,还要看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选择的空间,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对人民群众或社会需求有了清晰的判断后,如何将这些需求真正地体现在课标修订中,就显得十分迫切、重要。
例如,教育质量的提高涉及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在知识的掌握层面上我们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为学生取得优良的学业成就提供基本的条件。
课程是学习的基本载体,所以,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教育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课程设计来体现。
没有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学校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就无从谈起。
除了上述三大需求之外,人民群众及社会还有一个关注热点——减负。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这次课标修订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减负也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要要求和任务。
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新课标的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原则,整个修订工作才能够坚持方向,有条不紊。
同时,只有理解了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才能够把握此次新课标修订的精髓。
(一)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这次新课标的修订思路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新课改方向,巩固课改成果。
此次课标修订是新课改深化的必要阶段,不是另起炉灶。
新课改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优秀成果必须继承和巩固下来,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及在评价中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都要坚持下来,进一步巩固课改的成果。
第二,深入分析和积极回应发现的问题。
两次大规模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是这次课标修订的基本依据。
具体修订工作必须积极回应这些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拿出解决办法。
第三,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是此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大任务。
总体看,《教育规划纲要》中的一些主要精神在此次新课标的修订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二)新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此次新课标修订之初就制定了五项基本原则。
为确保这些原则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课标修订创造性地应用了“两次审议”的策略。
前一次审议是专业审议,主要是对课标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专业审查。
第二次审议则是综合审议,审查的重点就是五项基本原则是否落实。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在各个学科中如何有机渗透德育的要求,特别是如何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点要求,因此也是综合审议的重点。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课标相关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
各个学科在如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细化能力培养要求,明确学生在本学科的能力发展点。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课程设计要从学习的需求出发,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与时俱进的原则具体到新课标的修订上,就是既要减负,又要更新。
要减少一部分内容,做“减法”;同时也要增加一部分新的内容,做点“加法”。
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新课标修订以后,各科整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变化和特点。
(一)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在这次新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努力结合各自学科特点,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这一特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的。
第一,各学科都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第二,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都在全面育人要求中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国家战略。
这一次新课标的修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际性的工作。
例如,语文学科专设了书法课,但与其说是专设,不如说是恢复,因为过去我们曾普遍开设过书法课。
又如,数学课程把《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一方面,《九章算术》是我国西晋时期最早的系统的数学典籍,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仔细去看《九章算术》,会让我们对数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现在我们经常讲数学要和生活密切结合,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严重割裂。
但《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都来自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
它的每一章既是一个数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生产劳动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土地的丈量就是对面积的计算、对土石方的测量涉及体积的计算,这些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所以,将《九章算术》纳入教材,就是要让学生看看古人是怎么样发现数学问题、总结数学知识的,这样他们就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本身就是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中来的,从而纠正现在数学课程内容越来越抽象,离生活越来越远的弊端。
可以说,《九章算术》对学生既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也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育的生动案例。
再如,在历史课程里增加了传统戏剧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的剧种,这些戏剧有什么特点。
学生喜欢不喜欢听无所谓,起码要了解这些知识,否则将来这些东西都要到国外去看,那我们岂不惭愧?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时候。
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的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大德育概念,也是属于德育为先的内容,对于中华大家庭的团结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强化了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也是属于一个大德育的范畴,是走向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了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
在这一次新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结合自身的特征下了很大工夫,力求把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使之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