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课标的基本理念,并谈谈你的认识

简述课标的基本理念,并谈谈你的认识

简述课标的基本理念,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课程标准》提出6个方面的基本理念。

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基本的策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不是为培养少数数学精英,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3.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是一刀切,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改变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方式。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的。

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

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

2.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更多地采取情境化、问题式的方式。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开展。

(三)改善数学的学习的方式和评价方式
1.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

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1)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改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

2.实行多元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低年级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课堂内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课内外作业的评价等。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用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我个人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数学的的重要作业就是要运用于生活,我们要用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事情!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书本,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过程如下:1、说关系。

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

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

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

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

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
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

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

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

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请你说”、“我要说”变为“我想说”“我乐于说”。

2、育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

教育学记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一想”。

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

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

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问”的问题,只是给予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
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遇见“问题”时,自觉地动手画一画、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或是将图形旋转、平移……从中不断地探求知识,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

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生“新”“奇”甚至“怪”、的思路。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放在由一些边上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格子图上,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的同学想出,要将平行四边形剪后,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算出面积;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正前面那块田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那样,推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发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