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交站场设计
【摘要】分析城市公交站场的现状,通过对大石坝公交换乘站的规划建设的分析,提出城市公交站场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公交;公交站场;建设
城市公交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站场作为公交发展的配套设施,是公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各地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使人口的汇集速度不断加快,使城市交通运输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土地资源的稀缺要求城市交通系统有更高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虽然在大力发展公交、公交优先的现实中,公交车与小汽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许多公交线路公交站场建设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交发展和公交优先,导致公交车停靠无序,极易造成车辆拥挤堵塞,埋下不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公交车夜间停放无统一场地,存在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因此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加快城市公交站场的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公交站场的设计建设为实例,对城市公交站场的建设进行探讨。
1、项目概况
公交大石坝换乘站规划选址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组团b准分区b2—11地块,其辐射范围重点在江北区及北部新区。
邻近内环高速,与观音桥车场,五里店站场一起,形成辐射江北及北部新区的交通枢纽(图1)。
基地用地形态呈不规则长条形,东西向长约450米,南北宽80米。
现状未平场,地形最高点高程335.08米,
位于基地东北角,最低点高程约305.51米,位于基地西南角。
最高处和最低处相对高差约29.57米。
场地东面和西面均有同本场地平行的高压线穿越,电压等级为110—220kv(图2)。
现状和规划500米范围内的居住人口约为2.1万人。
在800米范围内总规划人口约为5.6万人。
该区域人口以中短距离工作人流为主,以前往邻近商业中心区活动为辅。
前往的区域较为单一,大部分为最近的商业中心区—观音桥商业圈和沙坪坝三峡广场商业圈,出行距离在8—12km(图3)。
2、规划方案一
本方案将车行出入口开在基地东北部,站务综合楼设置在基地中部,在楼前布置广场,基地四周布置绿化(图4)。
车行出入口的设置可将整个基地的标高定到比较高,从而减少土方量,比较经济。
从另一方面来看,车行入口处的两处转弯流线不好,转弯半径过小,坡度较大,车辆行驶不便,同时也会影响乘客的乘车体验,不够人性化(图5、6)。
而且车行入口与市政道路的衔接存在问题,并没有十字相交,而是形成了丁字路口,这是一处很明显的硬伤。
3、规划方案二
本方案同样将车行入口开在基地的东北部,同时将车行出口开在基地的西南部,使得整个基地的标高两级分化,在设计中,整个基地分为两个台地,通过中部的一段坡道连接,而站务综合楼则设置在基地西南部,并布置两个出入口(图7)。
相对第一个方案,本方案站务综合楼的设置,开口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基地高差的处理,
都显得比较有新意(图8、9)。
站务综合楼的位置靠近居民生活区域,方便人流出入;两个开口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使得车辆在站场内一直处在下坡的状态,减少车辆的负担,同时也能为乘客提供较好的乘车体验;为处理近30米的高差,将基地分为两个台地,通过中部的一段坡道连接,为站场的布置提供了新的模式。
与创新相伴的,往往是不成熟,正如这个方案。
两个台地,通过一段坡道连接的方式,会使得基地的标高较低,增加土方量,不经济;同时连接的那段坡道极易成为站场内部的瓶颈,造成内部的堵塞。
4、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在前两个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论证深化改进而来。
考虑规划方案一中车行入口的问题,将车行入口与市政道路相衔接,完善路网结构,同时将入口的弯道处理成直行,方便车辆进入。
考虑规划方案二中土方量较大的问题,将车行出入口设置在基地的东北部,以减少土方量,达到经济的目的,同时将车行出入口与人行出入口隔离,实行人车分流,保障行人的安全。
在站务综合楼的布置上,综合考虑人流与车流,将其设置在既靠近居民生活区域又不影响车行的位置。
本方案的实施,可以避免车辆占道停车,从而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为车辆提供夜间停车场地,消除相关的社会治安问题;站场实行人车分流注重行人安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再者通过站务综合楼对车辆进行统一调配,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合理配置资源,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站场与其周边的绿化景观形成城市开
敞空间,可以改善站场周边的小气候,同时增加城市活力。
5、总结
通过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公交换乘站场的规划建设我们不难看出,站场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车辆的停放,土方量的多少,车辆的合理配置,行人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是综合权衡各方利弊后的得出的最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伟.站场建设“硬伤”导致城市公交“自造”拥堵.市场报
[2]林子深.大城市公交站场规划建设用地问题研究.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