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上课PPT

初一语文上课PPT


十 思妇闺怨诗
所谓思妇闺怨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 诗歌,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 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标题常有“怨”“怀”“思”” 别“”忆“”闺怨“”宫怨“等。
19.西宫春怨 【唐】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② 注释】 ①云和:乐器。 ②昭阳:宫殿名。
15.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②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六朝时把它称 为宫城。②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金陵曾作为 六个王朝的都城。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梦 ”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 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的史实,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 “ 空 ”字,则借助鸟的欢啼之声提高,巧妙地表达出诗 人面对历史遗迹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七(上)语文
五、即事(景)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用“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或者眼前景物而生发,抒写自 己心中的感慨,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致等。
9.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④促织:俗称 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⑤篱落:篱笆。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得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 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
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 声,使客观事物带上了主观的情感。
(1)一、二两句写环境险恶的作用是什么?
抒写军旅生活的艰苦,以及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思念家乡的 愁苦。
(2)“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 兵的豪迈气概。
14.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青山缭绕②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释】①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②缭绕:回环旋转。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 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 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 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② 坚忍不拔,不畏强暴;
③ 坚守气节,保持操守。
七、边塞征戍诗
边塞征戍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涉及军事征战与边关戍守一类。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塞”“戍”“征人”等字词,诗句中有 “烽火”“狼烟”“干戈”“天狼”等词语。
1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②金甲③,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注释】①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②穿:磨破。③金甲:战衣,金属 制的铠甲。④楼兰:古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歌曲名。②貂锦:这里指战士。③无定河:黄河 支流,在陕西北部。④春闺:这里指死者的妻子。
(1)第一句中“誓扫”“不顾”写出了将士们抗击匈奴时怎 样的精神? 忠诚勇敢,以死殉国。 (2)三、四句将现实和梦境作对照,意蕴深刻。请对此作简 要的赏析。 三、四句将现实中的“无定河边骨”与梦境中的“春闺梦 里人”作对比,写出了春闺少妇日夜盼望的家人早已成为 战场枯骨的残酷现实,深刻地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 民的痛苦和灾难。
12.题竹石(其二) 【清】郑燮① 咬定②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③中。 千磨④万击还坚韧⑤,任尔⑥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郑燮(xiè),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③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④磨: 折磨。⑤坚韧:坚定强劲。⑥尔:你。
(1)本诗运用了 拟人 的手法,明写的竹子,却是 诗人自己 想象的化身。 (2)全诗表现的竹子品质主要有: ① 选择环境生存,不怕艰险;
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怀。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个赏析。(不超过 80字) 作者触景生情,由孤云、归鸟急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 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生出无限感者借助物的象征意义来 表达个人的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 感物抒怀,又叫咏物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 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 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 某种具体事物。标题中包含一些物象,如 “竹”“菊”“梅”“雪”等。
11.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抱”字充分表现了不屈于强权的顽强品格、毫不动摇地维护 民族气节的坚定信念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国精神。 (2)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诗中哪些描写可 以看出? 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不随时俗、孤高傲世的形象。从“不 并百花”“独立疏离”“抱香死”不“吹落北风”的描写中 可以看出。
18.瀑布联句① 【唐】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 ①联句:两人或多人共做一首,一次出句,相联成篇。本诗的前两句为香
严闲禅师所作,后两句为李忱(唐宣宗)所作。
1.这首诗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 2.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畏艰阻,志向远大。
16.贾生① 【唐】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逐臣③,贾生才调④更无伦。 可怜⑤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⑥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但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④ 才调:才气。⑤可怜:可惜,可叹。⑥苍生:百姓。
(1)本诗末句“问鬼神”是指 服药求仙、荒于政事

(2)这是一首借古讽今诗,诗人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 己 怀才不遇、寓慨于讽 的感慨。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 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述之于诗句中的 诗歌。这类诗歌往往用诗言理,,诗人 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感悟,由景生情, 触发理性思考,由此得出生活哲理。
17.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① 。
1.阅读本诗,思考月下闺中少女凝望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句中暗示 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她所望见的只是 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抒发了深宫中怨女极其痛苦的心情。
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想赏春景而怕添愁怀,欲弹奏而只能 抱云和的百无聊赖、无限幽怨的宫妃形象。
八、咏史怀古诗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 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发 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咏史诗多 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 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 之作。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者在古 迹、古人前后冠以“咏”“咏史”“怀 古”“览古”等,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 为题。
(2)写儿童挑灯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 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流落他 乡的凄苦心情。
10.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 因是什么?
20.端居①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诗歌的一、二句中” “一词写出了诗人在远方来信和回到家 乡这两份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2.”雨中寥落月中愁“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悠悠
思念家乡、亲人不得而惆怅、忧伤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