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普通话演讲稿

教师普通话演讲稿

普通话教师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报上,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射阳县洋马乡一位普通农妇的儿子高考得中,乡亲们欢天喜地的给她家送来了一幅对子:清华是你今生的骄傲,洋马是你永远的故乡。作为母亲,她读懂了乡亲们的一片真心,就是在告诫她的孩子不要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也就是不要忘本。 儿子离别前,她千叮咛万嘱咐。上学后,这个质朴的孩子没有忘记母亲的叮咛。每次给母亲打电话也努力提醒自己不说普通话。因为这样可以明白地告诉母亲他没有忘本。然而有一天,当他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那生硬的、还带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时,他惊呆了: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射阳的妈妈怎么也说起了普通话?母亲似乎感受到了儿子的惊讶,说:“孩子,现在我们洋马的中药材生意很好,外地客商纷纷来订货,我们如果说方言,别人听不懂,所以乡亲们现在都在学说普通话。从今天开始,你跟妈说话时可要讲普通话,这也是我学习普通话的好机会。 看到这,我感动了——一位一辈子都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大娘,在市场经济之风吹向她身边时,她没有拒绝,毅然选择本文来自了市场,选择了普通话。也许她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她的精神足以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深受鼓舞,也看到了普通话繁荣昌盛的未来。 我,一个普通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千千万万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深知:说好普通话对于我的工作,对于我的学生有多么的重要。因此,我努力地严格要求自己训练普通话。在师范求学时,一次次清晨的练读,一次次跟随口语教师的发音,一次次与同学的相互批评与指正……为自己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毕业后工作了,练习普通话的步子并没有停:课中课前课后做到用普通话与学生、教师交流。我最喜爱看新闻联播节目,常常跟随着播音员朗读。虽然付出的是巨大的,同样收获也是丰富的。学生喜爱我的课堂,爱听我的朗读,每一次的示范朗读都能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不正是给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了最好的典范吗? 我们难忘:1998年九月的第三周为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第一周,把推广普通话当作了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骄傲:目前世界上有80多所孔子学院,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普通话必将会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可我们也应看到: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快速发展,不规范的语言、文字频频出现,给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捍卫祖国的语言。从我、从你、从他做起。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话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篇二:教师普通话比赛演讲稿 让经典陪伴孩子们成长 镇巴县渔渡镇中心小学 唐宗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经典陪伴孩子们成长》。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我所在的学校是08年才掀掉最后一排土坯房,让所有的学生住进了楼房的。但是,在我所在学校学生的眼里,倍受注目的不是崭新的教室、洁净的宿舍和宽敞的操场,而是那环绕操场的百米古诗长廊、60米长的三字经墙、27米长的古诗墙和二十幅《论语》文配画。 我也曾就读于我正任职的学校,虽过去了近二十年,但儿时的情景却恍若昨天。曾陶醉而不解老师那发白的小黑板一次次教给我们的唐诗宋词;还记得但无从理解同学间相互调侃的“苟不教,性乃迁”的戏语;更无法知晓成人们那“孔老二不是菜,耕读始祖谁不拜”的真正含义。大家在“被”普及与提高的喧嚣中“被”校园文化了九年,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能熟记几首古诗,我不知道有多少如我一般“被”有所作为的工薪同事能详述几件劝学劝善的典籍,我更难想象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是否犹如遗传般滋养了我的同龄朋友。思古抚今,我更倾情于学校所开展的“文化早餐”、“吟诗说事”“经典伴我成长”、“经典情景剧”“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等系列活动,在晨读中体味 平平仄仄的悠扬,在朗诵会上感受憾心惊魂的高亢,在课堂上咀嚼“推敲”般的细腻,在文章里感悟经典滋养的芬芳。 让经典陪伴孩子们成长,因为经典更接近真实。去年在亲戚家吃饭的一幕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年届六十的老者不小心弄翻了饭碗,米饭洒落一桌,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没关系,重来一碗。”但老者将饭仍旧装进碗里,还说“倒了可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我愕然,他竟然还会引用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而且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中国百姓中传承,许多经典已成为我们百姓的道德水准,成为他们生活行动的指南。这就是经典的真实和真实的经典。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是青少年的教育危机,而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髓,学习并继承其精髓,对陶冶情操,鼓舞志气,启迪思想,提高修养,有百益而无一害。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让我们的学生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 让经典陪伴孩子们成长,经典可以让孩子们在追赶世界的同时强大自己。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是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生机,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除了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之外,我们还要在文化上对世界做出贡献。中国的孩子最终是世界未来的主人,让经典陪伴他们,用五千年 中华文化武装他们,从而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老师们,朋友们,捧起书本,就是捧着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个精神的汪洋。在四书五经的哲理中浸润,在诗词曲赋的意境里陶醉,于是,我们就会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看人文与科技共舞,看经典与时尚齐飞;我们坐拥书香,时而平静如水、时而激情澎湃,我们的童年因此不再枯燥,我们的青春因此不再浮躁,我们的灵魂因此晶莹剔透而又纯洁高尚。 履行职责,走向成功 兰振林 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没有责任感,小学生连扫地、擦黑板这样的小事情都干不好;没有责任感,公司职员会把自己的工作当成儿戏,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没有责任感,体育运动员不可能屡次站上国际舞台,折的桂冠,为国争光;没有责任感,年青教师不可能数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上敖尽了青春,照亮了别人…… 责任有很多种:父母有一种责任是抚养子女,子女有一种责任是孝敬父母。教师有一种责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有一种责任是发奋图强,立志成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许多先贤圣哲都对责任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孟子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告诫我们:身处逆境,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当通达之时,则要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在这里,孟子把一个人穷时和达时应该有的责任,应该尽的义务讲解得很清楚。 范仲淹也曾说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个人位高权重时,有责任不忘老百姓的生活,忧虑他们的困难;如果不受重用、遭受排挤时,也要洁身自好, 保持自己的操守,心里也要时刻装着国家。 走出大学校园,来到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心中有些许的兴奋,也有些许的激动,但感觉最多的还是自身责任的加重:作为一名即将离校的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经营好最后两个月的研究生生活,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新近教师,责任就是上好每一堂课,对得起每位学生。 面对这些,我并没有后退,有系部各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相信,自己会做的更好,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天,人们呼唤责任感,说明我们的社会离不开它。一个人有了责任意识,在家里,他是一个称职的父母或子女;在单位,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或员工。愿大家都能够注重自身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我们这所美丽的海滨校园——培养技师的摇篮,建设的更加和谐,更加繁荣,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感动,源于那份责任 甄东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动,源于那份责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 “起始于辛劳,收获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的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点燃工作的激情 禅松善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这段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因此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保持工作激情的理念,成为了微软文化的一个核心,并像基石一样让微软王国在it世界傲视群雄。 激情是不断鞭策和激励我们向前奋进的动力,对工作充满高度的激情,可以使我们不畏惧现实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可以这么说,激情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工作本身。能否成就一番事业,保持工作激情最为重要!在我看来,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他(她)对工作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切实的行动。没有激情的人容易志短,并且往往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的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又于无形中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错过了发展的良机,最后只好随波逐流。 激情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更是发展自我、篇四:教师普通话演讲稿 教师普通话演讲稿 黄天玉 老师们、同学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