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空一日》优秀课件ppt

《太空一日》优秀课件ppt


火箭起飞:心情紧张,出现共振——危险
太 看到什么:地球上的景致,类似棉絮状的物体——激动 空
一 日
神秘声音:克服困难,无法确认的声音——顽强,严谨
返航过程:紧张至惊慌——惊心动魄
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身为航天员的自豪
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 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 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一、(1)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 产生了26秒共振。杨利伟感到异常难受,认为自己要牺牲了。(2) 飞船刚进入轨道时,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杨利伟完 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 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3)飞船返回时,产 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 心理上没有紧张。(4)飞船返回时,左右舷窗出现了裂纹,杨利伟 先是感到害怕,然后通过观察发现属正常现象。 点拨:细读课文,抓住各部分的重点事件,找到遇到的危险状况 概括即可。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 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 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 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 用? 【答案】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 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 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七年级下期优秀课件
在茫茫的太空呆一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我们 每一个人都很神往,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经历,现在,我们 就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与他一同分享在太空的生 活。
22 太空一日
散 文
1.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 品味作者语言,学习小标题结构方法。(难点)
3. 学习杨利伟不怕困难,以及他为国争光的精神。 (重点)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心理描 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 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答案】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 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 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 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 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 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杨利伟,2003年10 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 利伟乘“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 一人。著有《天地九 重》一书。
《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 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 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 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 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 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 不怠的结果。
惊心动魄的车祸中逃生。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例句:
运动员们屏息凝神,等待着教练的指令。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案】 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 者迅速了 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艘 载人飞船,乘有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一天。整个 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 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此次飞 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 了由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 国的国际地位。
2、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抒发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 【答案】 时间顺序。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答案】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几秒钟”表明时间 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 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三 记一记词义
1.释然: 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 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弄颠倒了。例句:你应该先好好考虑怎么做,以防本末倒置。 4.严谨: 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例句:他刚刚从一场
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 【答案】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 (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 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 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5.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 明了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 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一 读一读字音
chì

kuò

炽热
逃逸
轮廓 模拟
xián 舷窗
kàn 俯瞰
yú 无虞
chóu shén 稠密 什么
shí 什物
魔法记忆:因义辨音法,表示同“十”或“多种的;杂样的” 意思时读“shí”;表示疑问代词时读“shén”。)
二 写一写字形
hè( 褐 )色
千jūn( 钧 )重负
bǐnɡ( 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凝神 惊心动pò( 魄 )
6. “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 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 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 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8.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 的?
【答案】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 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 敲击声是神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