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一)填空题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疲劳、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3.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5.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6.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7.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8.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9.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2.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3.极量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疲劳可能与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去极化,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有关。

()4.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5.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6.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7.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

()8.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9.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分型注重征候、项目特性、个体表现、四时气节与环境等。

()10.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三) 多选题1.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在于()A 能量消耗引起肌肉的兴奋性下降;B 在ATP耗尽时,不引起肌肉僵直;C 肌肉兴奋性下降、能量消耗和肌肉力量衰退的综合表现;D 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2.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的外周疲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 脊髓运动神经元B 神经-肌肉接点C 肌细胞膜D 肌质网3.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A 不习惯性的动作B 节奏性强的动作C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D 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4.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A 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B 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变。

C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各器官功能立即恢复到原来水平D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5.超量恢复的规律主要表现为()A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B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C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超过原来水平。

D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过原来水平。

6.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有()A 运动强度B 运动频度C 运动持续时间D 膳食(四)名词解释1.运动性疲劳2.心理(精神)疲劳3.脏腑疲劳4.神志疲劳5.生理性疲劳6.运动性力竭7.自由基8.“开窗”理论9.体力疲劳10.脑力疲劳11.整体疲劳12.骨骼肌疲劳13.电机械延迟(EMD)14.恢复过程15.超量恢复16.主观感觉判断17.积极性休息18.整理活动(五)简述题1.如何区分生理性疲劳与运动性疲劳?2.简述静止用力练习时的疲劳特点。

3.简述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区别与应用。

4.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主要有哪些?5.简述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6.何谓中枢疲劳?7.何谓外周疲劳?8.何谓兴奋-收缩脱偶联?9.简述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疲劳特点。

10.简述突变理论及其特点。

11.简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12.简述超量恢复特点与实践意义。

13.简述中医药手段恢复特点。

14.简述肌糖原贮备的恢复特点。

(六)论述题1.如何认识运动性疲劳?2.阐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

3.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如何实践恢复过程?4.结合运动实践阐述疲劳特点。

5.实践中如何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判断运动性疲劳?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2.性质;特征3.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志疲劳4.Ach;兴奋5.Ca2+;Ca2+;调节6.代谢;调节7.脱偶联,运动性疲劳8.肌肉酸痛;筋骨关节9.精神不振;困卷厌训(二)判断题1 对2 对3 错4 对5 错6 错7 错8 对9 对 10 错(三)多选题1 .CD;2 BCD;3 ACD;4 AD;5 AB;6 ACD;(四)名词解释1.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心理(精神)疲劳主要指内外环境不良刺激引起情志低落、厌倦、对立等心理反应。

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办事效率降低。

3.脏腑疲劳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肝胃不合、食积阻滞、脾气虚弱)、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气血不足和月经失调等征候。

4.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精神不振、困卷厌训等征候。

5.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6.运动性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

7.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8.“开窗”理论认为持续耐力运动后的3—72小时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且感染的几率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之间存在“J”曲线关系。

9.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10.脑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看书、学习、思考、运算等,使脑力活动时间过长引起的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头晕脑胀等。

11.整体疲劳是指由全身运动引起的机体调控功能和多器官功能下降导致的疲劳。

如马拉松、铁人三项、足球比赛等。

12.骨骼肌疲劳是指骨骼肌持续收缩导致的收缩功能下降。

如力量训练后,肌力下降,肌肉僵硬等。

13.电机械延迟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14.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

15.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16.主观感觉判断表(RPE)认为:“在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疼痛、心血管各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

”17.积极性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运动手段。

18.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五)简述题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

恢复时间较长,需要专门营养、物理和心理手段辅助。

2.在静止用力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3.准备活动是指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体温升高的生理过程。

主要标志是体温升高。

而生理本质是功能水平的提高。

生理原则是渐增式的。

活动强度宜中小,靶心律为储备心律的30%-60%。

全身大多数肌群收缩与伸展。

内容和时间应依据运动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安排。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预防“重力性休克”。

整理活动的生理原则是渐减式的。

负荷强度以中小为宜,心律控制在贮备心律的50%~20%,以ST有氧活动为主,充分拉伸肌肉,时间以心律基本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为宜。

4.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主要有:①活动性手段: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整理活动;②营养性手段: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营养物质的补充;③中医药手段;④睡眠;⑤物理手段;⑥心理学手段。

5.运动性疲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按局部和整体划分:局部疲劳是指以身体某一局部持续运动导致的局部器官机能下降。

如局部肌肉训练、专门动作训练等。

整体疲劳是指由全身运动引起的机体调控功能和多器官功能下降导致的疲劳。

如马拉松、铁人三项、足球比赛等。

体育运动中,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并非是局部疲劳的代数和,整体疲劳更为复杂。

②按身体器官划分:骨骼肌疲劳是指骨骼肌持续收缩导致的收缩功能下降。

如力量训练后,肌力下降,肌肉僵硬等。

心血管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心脏、血管系统及其调节功能下降。

如运动后心率恢复速度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心电图S-T段下降等。

呼吸系统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呼吸功能下降。

如剧烈运动时,使呼吸表浅、喘急、肺功能下降等。

③按运动方式划分:快速疲劳是指大强度、剧烈运动引起的功能下降。

如短跑、投掷、跳跃等。

慢速疲劳是指小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导致的功能下降。

6.中枢是指从大脑皮质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

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使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少。

化学机制表现为大脑ATP 和CP水平明显降低,糖原含量减少,γ-氨基丁酸水平升高,脑干和丘脑的5-羟色胺(5-HT)明显升高,脑中氨含量也增加。

以上因素的变化均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中枢因素导致疲劳的左证。

7.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这些部位所发生的电信号、离子和化学物质的变化等,均与运动性疲劳有密切的联系。

主要包括:①神经-肌肉接点;②肌细胞膜;③肌质网;④兴奋-收缩脱偶联;⑤收缩蛋白;⑥线粒体。

8.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即是兴奋-收缩脱偶联。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