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作业一答案一、填空:1D 2B 3A 4B二、名词解释:1、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
全书分7卷20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邸舍:答: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东汉。
据《后汉书·邓皇后纪》记载,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和帝之妻邓太后在宫廷开设邸舍,将宫室子女5岁以上者40余人、邓太后近亲子弟30余人集中起来,教学经书,并亲家督试。
对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为他们设置专门的师保,早晚经常去看望,给予爱抚与教导,恩爱有加。
2.孺子室答“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当时西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都设有婴幼儿养育机构——孺子室,是专为周王的太子、王子及各诸侯的儿子们设立的。
孺子室的保育人员分为教孩子为善的子师、了解孩子个性爱好恶而加以引导的慈母、管理孩子饮食起居的保姆和奶妈,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3.外象内感答: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来的胎教理论。
他指出三月胎儿虽已成胎,但其禀质并未固定下来,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
这一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是颇有道理的,为我国古代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1.学前教育史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
是研究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幼儿教育的启蒙、初步发展、成熟等阶段,挖掘中外历史上幼儿教育的思想等宝贵财富,揭示幼儿教育发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史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什么?可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
答:学前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外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教育思想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
教育是一门理论课,内容涵盖广阔,首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
这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的学习方法。
要去看看古今中外的各个教育家的重要的教育论著。
如:柏拉图、蒙台梭利、杜威、陈鹤琴、张雪门等等教育名家。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把从教育史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中建构起基本的桥梁,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以及方法。
如:蒙氏教学法,在这百年多的时间里依然流行,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好的方法。
3、分析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的特点。
答:古希伯来人的学前教育发展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86年犹太亡于巴比伦,以家庭教育为主;第二时期为公元前586年至公元70年灭于罗马帝国,以堂会教育为主。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也伴有一定的读写等文化知识教育,教育方法比较严格。
希伯来人的儿童观虽有矛盾之处,但总体来看,在家庭中儿童还是受到较多的重视。
学前教育史作业二答案一、填空题1.我国壬戌学制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 B )。
A.幼稚园B.蒙养院C.蒙养园D.幼儿园2.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 C )。
A.常识B.图画C.手技D.行仪3.外国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是( A )。
A.幼稚园B.小孩察物学堂C.蒙养园D.蒙养院4.1837年在勃兰根堡创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是( C )。
A.奥伯林B.欧文C.福禄倍尔D.巴乌利美夫人二、名词解释1.癸卯学制答: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了从蒙养院至通儒院共有三段七级学堂。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2.蒙养院答:清末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
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
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
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
3.恩物答:是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供幼儿游戏时使用。
之所以叫“恩物”,按照福禄贝尔的理解,这些玩具都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的,是上帝的恩赐物。
福禄贝尔力图以恩物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训练它们手的活动技能。
4.儿童之家答:是蒙台梭利于1907年初在罗马贫民区开办的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不收费,但“约法三章”。
三、简答题2.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答:蒙台梭利对卢梭的教育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她接受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旧式学校和家庭教育压抑儿童个性的做法给予猛烈的抨击。
她认为在儿童身上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潜力,它规定和制约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而儿童的生命力则是通过自发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发冲动的外在形式就是自由活动。
因此,在儿童的发展和对儿童的教育中,自由活动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主张,教育者应当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环境,使儿童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从事各种活动,选择各项作业。
自由在自由的活动中,儿童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她提倡新教育应让儿童过一种自然、自由的生活,成人尽量少去干扰儿童,让儿童充分地自由活动。
3.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答:(1)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自然的教育'(指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潜能进行的教育)、 '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这三种教育力量必须统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只有'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
(2)根据人人天性自由的哲学,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或自由人),即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
(3)卢梭特别强调,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教师要研究、了解、尊敬、关怀儿童,不能成为儿童天性的敌人,不能成为儿童的压迫者。
(4)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的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4. 简述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1)学前教育目的:由于世界、自然和人都是上帝精神的体现。
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
(2)学前教育原则:a、发展的原则;b、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a、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此时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一生,应把学前教育作为人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b、单由家庭来教育儿童存在很多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并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4)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a、通过游戏及'恩物',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b、通过各种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5)福禄贝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福禄倍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通过幼儿园的教育促使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
这套理论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但他的理论带有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学前教育史作业三答案1.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了( A )。
A.小先生制B.艺友制C.五指活动D.行为课程2.由陈鹤琴创办的实验性质的幼稚园是( D )。
A.香山慈幼院B.湖北幼稚园C.集美幼稚园D.鼓楼幼稚园3.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是( D )。
A.香山慈幼院B. 上海大同幼稚园C.新安幼稚园D.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4.美国政府为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是(A)。
A.开端计划B.振兴计划C.倍增计划D.普及计划(二)名词解释1.活教育答:是陈鹤琴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验,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
2.幼稚园课程标准答:1932 年10月民国教育部颁行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它包括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
3.普洛登报告书答:1966年,英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一篇报告书。
该报告在第九章《为义务教育前的幼儿提供教育设施》中,呼吁(1)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2)应在学前教育中增加更多的教育成份(3)凡年满3-5岁的幼儿,开学后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入学(4)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1组划成1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l个“保育中心”5)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6)最理想的是将包括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护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校的领导之下。
4.幼稚园令答:1926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第一部《幼稚园令》。
该法令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规定幼儿园是为父母都从事生产劳动、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的阶层的幼儿而设的保育机构:规定幼儿园以保育幼儿身体健康、培养善良性格、辅助家庭教育为目的;放宽了入园年龄的限制。
(三)、简答题1.论述陶行知先生关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理解及对你的启示。
答:陶行知在1927年提出“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
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
在这三者中,“做”是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他强调“行”是知识的源泉,“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不能分开。
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大家都是先生,又都是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2.试分析张雪门改造民族的幼儿教育目标及其现实意义。
答: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现实,张雪门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愚、贫、弱、私是由于“国内的封建势力未曾铲除,而国际上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甚”应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生产的习惯与兴趣,团结的能力,客观的态度、自动的精神,并唤起民族的意识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
”所以,教育是改造中国的关键,而幼稚教育硬钢在首位。
这时,他把1933年以来所酝酿的想法,定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根据当时的国情,拟定了四项目标:“1.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2.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3.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4.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