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_措施方案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_措施方案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病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

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可并发脑出血。

【临床表现】脑出血多在白天发病,如情绪激动、活动过后、酒后或排便用力时,血压突然急骤升高,致脑血管破裂大量出血而发病,以囊出血最多见。

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颅压增高),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出血越多,意识障碍越重,鼾声呼吸,可伴有抽搐和大小便失禁,同时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胃应激性溃疡)。

体检;颜面潮红、意识障碍、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可达(200mmhg)以上,出血常损伤囊而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称“三偏征”)。

当清醒后可检出瘫痪肢体肌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急性期),数天后瘫痪肢体肌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多因大量致颅压增高、短期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

脑桥出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表现为出血灶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称交叉瘫。

当出血波及两侧时可出现四肢瘫,瞳孔呈针尖样。

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呕吐、枕部头疼、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护理措施】1加强防止加重出血的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少搬动,避免牵刺头部,头偏一侧,头部抬高5—30°面瘫侧向上。

(2)防止血压增高;防止剧烈咳嗽,打喷嚏,躁动,用力排便等,遵医正确,应用降压药物。

(3)加强病区空气及环境管理保持室空气新鲜流通,开窗通风,2次/d,室温控制在20~22 ℃,湿度60%~70%。

避免患者受凉,因寒冷可使患者气道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

流感流行时限制或减少人员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2病情观察2.1对瞳孔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瞳孔的观察十分重要,它是反映颅高压危象的最重要的指标。

观察双侧瞳孔是不等圆,及其对光反射的灵敏程度,若双侧瞳孔缩小固定,形状规则,对光反射消失,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桥出血所致。

如果双侧瞳孔散大直径在6cm以上,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则是脑干损伤或是小脑扁桃体疝形成。

2.2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改变反应病情的恶化与转归,是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脑出血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昏睡、意识朦胧、嗜睡到昏迷,程度不等,昏迷快而深者应考虑侧性出血,脑干出血或大量出血,昏迷浅者见于脑叶出血。

及时的诊断与及时做出的相应处理,对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对话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等方面来准确的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

2.3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认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可协助诊断病情,及时进行处理。

有的患者出现高热,甚至超高热,是由于体温中枢调节障碍引起。

患者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大,血压升高提示有颅压增高现象。

还要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

2.4其他。

脑出血术后还要观察术区切口敷料及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有无脑脊液外漏现象。

如引流出血液为鲜红色、量大,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

3.心理护理急性期家属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抢救生命上,而在康复期则往往急于功能恢复,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

要求用新药、新方法治疗者颇多;有部分病人表现悲观、失望,精神抑郁。

因此,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身残志不残、身残也要志坚;要实事地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努力争取得良好的预后。

要与医护人员、家庭配合好,共同战胜疾病。

“既来之,则安之”。

否则,急于求愈,则容易急躁,反而恢复不利。

4饮食护理。

严格掌握进食的时间和方法(1)在发病24 h,暂禁食,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致使消化道功能减退,进食后会引起胃扩、食物滞留,压迫腹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

加之患者常伴有呕吐,易造成吸入性肺炎。

24 h后仍昏迷者,给予39~41 ℃的流质鼻饲,鼻饲速度﹤25 ml/min,通常每天鼻饲总量以2 000~2 500 ml为宜。

鼻饲前应先检查胃管是否在胃,鼻饲前后应抬高床头20°~30°,为防止鼻饲物反流,鼻饲前应翻身,吸痰,鼻饲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量200 ml,鼻饲后短时间尽量不翻身、吸痰,以免引起呕吐。

(2)神志清醒者鼓励进食,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少量多餐,使胃能及时排空。

患者进食时,若病情允许取半卧位或坐位,不要说话,以免引起误吸。

进食后保持半卧位30~60 min后再恢复原体位。

部分患者因面部偏瘫影响咀嚼肌功能,在喂食时尽量放在健侧且靠近舌根,易于吞咽。

每次进食量在300~400 ml为宜,速度不宜过快,时间控制在20~30 min,温度在40 ℃左右,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

5保持大小便通畅患者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尤其是在应用脱水剂及未置导尿管的情况下,更易引起患者烦躁不安,甚至诱发再度出血,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大便不畅时,可给予番泻叶煎剂以促进肠蠕动和消除肠腔积气,必要时行清洁灌肠。

尿失禁时,严格在无菌操作下导尿并留置,同时观察尿液色、质、量,防导尿管脱落以免反复插管致尿路感染。

6安全的护理(1)防坠床、转运意外加强巡视,使用床档。

(2)防跌倒对住院患者,明确告知下地行走时避免穿拖鞋,必要时使用手杖和助行器,在外出时应有专人陪伴。

(3)环境安全房间摆放整齐简洁,走廊设有扶手,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无水渍。

7康复护理(1)体位护理患者仰卧位要点①双侧肩关节;抬高向前,固定于枕前,预防后缩。

②患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

③患者臀部;固定于枕头上,预防骨盆后缩及下肢外旋。

④患侧下肢;下肢伸直,膝下垫一小枕;踝关节须保持90度,以防引起足下垂。

患者患侧卧位要点①躯干稍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软枕头固定。

②患侧上肢;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

③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曲④健侧下肢;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健侧卧位要点①头部固定,和躯干呈直线②躯干略为前倾③患侧上肢;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和躯干呈100度角④患侧下肢;膝关节和臀部略为弯曲;腿和脚均放在枕头上。

(2)语言训练①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病人让其先跟着示者的口型,先进行数字、单词的练习,逐渐过渡到进行短句、整句的训练。

②而针对能听、能看但不能理解含义的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与其交谈,对其进行指物指图指字训练,增加其理解能力。

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0Mmin。

(3)床上训练鼓励病人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手的主动练习带动及促进换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换侧肢体功能的改善,可在床上练习,从向患侧肢体转动过渡到向健侧转动;从需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

自己能翻身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上肢从抓、拿、握开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

(4)床下训练下床活动时首先让病人站立,并稳立于床沿,双手扶床栏,当病人能站立15-20min时可逐渐短步走,行走时注意纠正侧踝关节的反屈,以免形成“屈脚”,在病人练习独立步行时指导其学会使用手掌、拐杖、轮椅等,使其最终能借助支具和辅具完成日常活动,重返社会。

(5)做起与坐稳训练适用对象为从仰卧位坐起有一定困难及不稳的偏瘫患者。

目的是通过训练使患者容易做起,且能坐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步行等下一步训练打好基础。

具体方法包括在帮助下坐起、自己坐起和坐稳训练三种。

(6)站立和行走训练适用对象为偏瘫侧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

目的是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

具体方法包括站起的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训练患腿向前迈步、在侧方帮助患者行走、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等。

(7)推拿按摩按摩疗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手、肘,在病员身上推穴道,循筋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达到散寒止痛、健脾与胃、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扶正祛邪的目的。

对换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并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对防治费用性和营养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常用按摩手法有推法、拿法、揉法、滚法、按法等。

8.并发症观察与护理(1)感染:重症合并意识障碍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肺部有无啰音,要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痰多不易咳出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尿潴留者可留置尿管并定时膀胱冲洗,做好会阴护理,注意观察尿液的性质和量。

(2)消化道出血:对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应注意观察颜色。

对鼻饲抽出的胃液,若有咖啡色沉渣,应及时送验,并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或给予洗胃。

(3)痫性发作:常见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注意观察发作部位、持续时间,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防止受伤。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肢体有无肿胀及发硬,协助医生进行肢体静脉血流图检查,勤翻身,抬高患侧肢体并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可以预防。

9预防和保健指导出院时让患者注意休息,饮食要清淡,日常保持适量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代,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教会家属配合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