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大学生针对性侵害与性骚扰的防卫措施

女大学生针对性侵害与性骚扰的防卫措施

女大学生针对性侵害与性骚扰的防卫措施
姚怡君
(11级电子商务2011120622)
摘要:在当代,女性作为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社会中。

大学又是校园到社会的中转站,于是它相对开放和自由,也有复杂纷乱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属性。

女大学生是校园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同时极易沦为各类侵害行为尤其是性侵害行为的受害者。

本文旨在试分析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进行保护自我,理性看待性侵害与性骚扰,更好的成就与保护自我。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骚扰性侵害防卫措施
一、认识性侵害与性骚扰
《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对“性骚扰”如是说:“如对一名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需要或获取性方面好处的要求,或对女性做出其不受欢迎的、涉及‘性’的行径,并预期对方会感到冒犯、侮辱或惊吓,就是对女性做出性骚扰。

”这个定义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对后来诸多国家如何确定性骚扰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就我国而言,2005年新施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性骚扰”首次立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并无“性骚扰”这一法定罪名。

世俗舆论中的“性骚扰”包含的范围很广,且未对情节轻重加以明显划分。

然而转向法律的维度,从目前中国各地的立法实践
来看,“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这五种形式被看成典型的性骚扰行为模式。

概括起来,性骚扰是骚扰者违反受害者意愿而进行,但又尚未达到严重性侵害程度的“性”方面的负面行为。

不同于刑法界定的犯罪。

因此,虽然性骚扰的案件屡见不鲜,但大多以民事侵权做论,追究的是“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等民事责任。

而情节严重,具有相当强制性,构成“强奸罪”或“强制猥亵,侵害妇女罪”的性侵犯,则要受到拘役,监禁等刑事制裁。

以女大学生为受害者的“性犯罪”在各类媒体报道中不算鲜见。

而情节、形式、场合各异的“性骚扰”更是或多或少构成了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亲身经历。

公交车上和其他公共场所的陌生人,学校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跑外联赞助和实习实践过程中接触到的商人、上司,甚至校园里异性的老师和同学都扮演着侵害的施加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的禁忌,对名节的推重,对女性相较男性而言更为苛刻的道德行为评判标准,以及长期以来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充当附庸的弱势地位,汇聚成了女性认知的出发点和相关的舆论环境。

从而构成了相当一部分遭遇性骚扰的女大学生兼具惊恐,耻辱,厌恶,压抑,无助的心理状态。

二、普遍女大学生目前采取的措施
受传统文化心理和教育结构的影响,对于“性”,女性尤其是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女大学生绝大多数无从建立完备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体系以及客观中正的情感态度和理性认知。

而对“性”及“性侵害”犯罪心理的无知,往往成为“性骚扰”遭遇中女大学生恐慌、耻
辱心理及避让、软弱态度的根源所在。

据调查显示,在受侵害的女大学生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或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迫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更多的女大学生采取的是偃旗息鼓,早日让事情过去的消极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使得这种现象日趋严重,危害到更多女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和安全。

三、女大学生防范性侵害的措施
(一)侵害前的预防措施
1、自尊、自重、自强,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在与人交往时,女大学生由于年轻、单纯、漂亮、有学识、有风采,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令人羡慕,在上学、放假、旅游、逛街甚至在其他所有的场合,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猎取的重点,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接近我们,这时,我们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不贪占小便宜,不吃喝陌生人的食品、饮品;以最安全途径出入,避免夜归及走僻静路径;避免单独与陌生男子乘电梯,尽量站近警钟位;信任自己直觉,发现有人心怀不轨,立即躲避;与朋友家人多联系,让他们知道自己行踪;小心门户,拒绝让陌生人入屋;不轻易与陌生人交谈,在与熟人交谈时亦应注意言谈举止的文明和得体,不开过分的玩笑,不要故意哗众取宠;乘坐公交车时,尽量坐在司机旁边,因为司乘人员有义务保护乘客的安全。

在路上一个人行走时,应注意打量周围,看是否有异常的人在注意你,接近你,因为绝大多数性侵害行为都是近距离的,所以,平时走路不要只专注
着打电话或想问题,而应该多注意自己周围的人,增强安全防范安全意识。

衣着打扮既要注意高雅而不暴露,特别是夏天,衣服单薄,一不小心就会因身体暴露而招惹是非,有些女大学生可能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过男人“不经意”的触摸,其实那男人可能是有意的。

面对可能发生的侵害,我们首先应该积极预防,让那些侵害行为远离自己或者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2、网上交友须慎重许多女大学生喜欢网上聊天,网上虚拟的空间很容易把天真浪漫的女大学生带入无限的感情遐想之中,一番甜言蜜语就可能使经不住糖衣炮弹的女孩轻而易举地同意见面,而见面后的场景可能是怎样的呢?又有多少女孩从此有去无回啊,网上的陷阱、网上的欺骗、网上的虚假承诺,是谁也预料不到的,我们年轻的生命,我们来之不易的青春,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要葬送在这些本应该为人们的生活点缀靓点的虚拟世界里,加强防范,谨慎交友,不要轻信甜言蜜语,不要轻信虚假承诺,不要追求虚荣,不要追求奢华,用平常心来对待朋友,用平常心来与人交往。

特别是不要轻易同意与他人见面,因为一旦见面很有可能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且主要是性侵害。

3、与男性的初次交往一般不要单独行动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异性群体中,无非有男性朋友、同学和老师等,不管是哪一类男性,在初次交往时最好不要单独与他见面,因为这时可能给他造成一种可乘之机,让性侵害行为有滋生的“土壤”。

与男性朋友来往,可以打电话约他到公共场所来交谈,或是随女友一同前往;与男老师交流时,一
般不要在其私人活动的空间里交谈,有问题尽量在教室里或办公场所询问,或携朋友一同前往。

(二)侵害时的自卫措施
一旦遇到性侵害行为的发生不可避免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首先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明确地坚决拒绝,如果还不凑效则要义正词严地反击,或是大声呼喊或用手机呼救朋友或亲人,或是奋力挣扎,用高跟鞋猛踩那人的脚,或者用手臂进行阻挡,让不法行为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让其愈演愈烈。

遇事保持冷静警觉,谨记犯案者特征,并与对方谈话拖延时间,随机应变。

还不能避免时,就采用有效自卫术,善用随身物品(例如头簪,钥匙,戒指,甚至雨伞或用鞋)作反击武器。

用指甲抓对方的脸,用脚猛踢对方的下体,或是将随身携带的手机拍照或录音,以取得证据,为日后的诉讼或其他制裁提供证据支持。

如果一时感觉势力单薄,应尽量寻找机会获得周围有责任心的人的支持,或者采用巧妙周旋的方法拖延时间,以争取与其他人靠拢,获得联合反击的机会,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侵害后的救济措施
女大学生在遭到性侵害后往往觉得那是奇耻大辱,不敢揭发也不敢对外透露,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精神抑郁,自闭症,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同时还放纵了违法犯罪分子,其危害不言而喻。

正确的做法是注意秘密收集证据材料,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案,对于
警方的调查一定要积极配合,协助查找有价值的证据材料,使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切忌知情不报,姑息纵容或者妥协让步。

总之,女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要齐心协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着力打造和谐校园,保护这些祖国的名贵花儿,让她们用聪明的才智、善良的心灵、勤劳的双手更多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添异样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妇女权益保障法》;
4、李谅斌.性骚扰的法律思考和分析及立法建议.当代法学论坛网.2007-4-13
5、沈奕斐.“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应对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04.(1).
6、田平安,骆东平.论性骚扰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J].《广东社会科学》2006.(6).
7、李玲,董长青.关于性骚扰立法的几点思考[J].人民检察.200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