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第三中华明探《中华明的曙光》教学设计一、【程标准】标: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明的起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找寻明起的标志及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探》的最后一,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明区域,突出中华明渊。

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的第一框《中华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明的起是和其他三大古明起放在一,同属于“大河明”。

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明放在前,而中华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明渊。

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农业发展字萌芽阶级分化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明的起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明起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明的起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明吗?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明起的标志。

在上节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明。

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明的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

教师解释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的探究与学习。

新教授: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明出现的历史证据。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早期农业活动:观察图8-31,思考: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现在哪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业发展的条的?(气候、水、土壤、地形)三问:对比书本P2页图-3《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字萌芽设问:中国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干什么的?后又演变为什么用处?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

(3)阶级分化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

猜一猜:它是用干什么的?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4)早期城市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

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

()原始宗教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

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

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

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明古国图。

合作讨论:1、四大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2、这些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类比,从相同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实拓展,情感升华:出示《全球通史》关于中国明的论述。

堂总结作业布置:作业本《中华明探》相关内容,自编作业。

板书设计: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字萌芽:刻划符号的出现中华明的曙光阶级分化:蛋壳黑陶杯、玉棕等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第三传说时代的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导入新: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呢?(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下面就进入本学习,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

一、炎帝和黄帝(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学习)试一试:你能说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明作出了哪些贡献吗?想一想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尧舜禹“禅让”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楚“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行的?禅要注意读音。

其次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

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

什么是禅让制?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三、大禹治水的成功给我们带了什么启示?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的31衡量变化的尺子教学目标:(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述历史事,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顺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辨析和使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教学方法:本属于讲授式教学类型,根据本节的实际内容,主要运用九步教学法,即巧妙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新知识、提供学法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教学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新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了区域的故事,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冰箱发明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古代人们把冬天的冰块放进地窖里,保存到夏天使用。

公元8世纪,巴格达王国的国王为了降温,在他的避暑庄里堆满了从国外运的雪,直到1834年,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

1923年两位瑞典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如今电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一说,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使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汇?要了解和表达历史事发生的时间,清楚地描述和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懂得并使用一些专门表示时间的词汇,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那些?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述历史事?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有所收获。

新教学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对,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等。

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基督教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如公元前229年比公元前200年时间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直接说2年。

这样的习惯用法,谁能再举一个例子?提问:那么如何用世纪表示公元前229年和2年呢?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29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2年为公元1世纪。

我们又把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1840-1849年为19世纪40年代。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如何用“世纪”和“年代”表述1861年、1990年、2002年。

提问:此外,我们还通常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如“古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同学们还能再列举几个吗?提问:如果想知道某一个历史事历时多长时间,如何计算时间长度呢。

请同学们先算一算下面事分别历时几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220年东汉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