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论坛》十篇时文,值得收藏

《人民论坛》十篇时文,值得收藏

《人民论坛》十篇时文,值得收藏1.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

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

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

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

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

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

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

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

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

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

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

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

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激励着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亿万人民。

不忘昨天的初心、奋进今天的征程、奔向明天的憧憬,把团圆亲情化为奋斗激情,新的辉煌正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2.找到自己的“燃”点“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

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

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

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

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

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

“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

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

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

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

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

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

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3.让自己燃烧起来有位企业家将人分为三类: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介于两者之间的“可燃型”。

这样的譬喻,刻画出职场众生相,令人深思。

同样是工作、同样在干事,但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不难窥见个体之间的差异。

有的人志存高远、激情四溢,善于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眼中处处有事,不用点火即能自燃,无需清风也会盛开;有的人相对被动,但只要被激起热情,也能顺势而为、发光发热;有的人则甘当“顽石”,冷漠坚硬、浑浑噩噩,消极应付、麻木不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还会给别人泼冷水。

可以想见,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将塑造相异的职业人生。

面对工作,究竟该选择怎样的心态与姿态,其实一目了然。

然而在现实中,缺少“自燃型”特质的人却并不鲜见。

他们总体上欠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这样的员工,往往跟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

无论处于何种岗位,如果缺少必要的热情、应有的勤奋和较强的责任意识,都难言做好本职工作。

争做一名不需他人督促、勤于主动创造的“自燃型”职员,才能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赢得更大优势,收获更多成长。

一位企业家曾说:“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成功,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去做,否则绝不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

对个体来说,一生碌碌无为还是成就充盈丰满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事的精神状态。

飞鸟和白云都在天上飞,鸟儿飞得自由自在,云却始终无法把握行进的方向。

差别何在?就是因为鸟儿自己在飞,而云一直被风吹着走。

“我要干”与“要我干”,体现着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状态,其所对应的结果也自然对比鲜明。

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不待扬鞭自奋蹄”,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照见一种精神与境界。

哲人有言:“你要追求工作,别让工作追求你。

”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都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

牢记自身职责、点燃工作激情,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我们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造更丰厚的价值,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这是话剧《立秋》中,丰德票号自上而下、永世谨记的祖训。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也应成为所有人干事创业的座右铭。

4.守望传承,涵养向新而行的春节文化自信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开始算起,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经过一代代人的塑造和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一个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于一体的重磅节日。

春节里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敬天拜地祭祖先,显示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怀念;又如,尊老爱幼、团圆和睦,表达着血浓于水的温馨甜蜜;再如,迎禧接福、祈祷未来,见证人性的温暖与奋发的热情。

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就是我们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

春节里所谓的“年味”,大抵就蕴藏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春节“空心化”问题,近年来屡被提及。

泛滥的红包犹如“春劫”,羁绊住血脉里喷涌的亲情;就业结婚生娃之类的过度关心,让团聚变成尴尬的“堂审”;“吃顿年夜饭,就算过节”,折射出节日的单调与乏味;“四处拜年,奔波酒桌”,体现出人心的浮躁与无奈……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矮化为“吃、玩、睡”“玩、买、游”,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

消除这种乡愁,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春节里的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文化中找到属于当代人的春节文化坐标。

前不久,一套为2019年春节量身打造的2枚《己亥年》生肖邮票,获得集邮迷的热情追捧。

“肥猪旺福”的邮票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奔跑出灵动生风的喜感,象征奔向美好生活;另一张“五福齐聚”的邮票,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其乐融融,寄托着新春时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

从“屋下有猪”寓意“家”的汉字演变,到十二生肖中“猪”压轴出场寓意和顺,传统文化里有许多美好文化意象值得发掘。

这充分提醒我们,与其眼高手低排斥传统文化,莫如仔细钻研和体味一下传统文化。

短暂一次回眸,收获的可能是惊艳灵魂的美丽。

正如人们在春节里穿新衣、添新岁、纳新福,期待万象更新、辞旧迎新一样,春节其实也是常维新的。

特别是在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形势下,春节文化也在经历着创新蝶变。

过去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年夜大餐,如今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

过去城市务工者返乡过春节,如今“反向春运”昭示城市化新动向。

怎样过年,形式一直在变化,但价值内核却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对未来光景的无比期待。

而这些价值,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

春节里有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不变的文化信仰,也有我们走向未来最为深厚的文化自信。

我们共同依偎在春节这盏民族文化的明灯下,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5.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临近春节,思亲情感急剧升温,文化乡愁浓烈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