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24时计时法(2)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4页及相关习题。
)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经过时间。
【复习导入】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下午2时是()
上午8时是()
晚上10时是()
夜里2时是()
下午5时半是()
凌晨4时20分是()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9时是()12时是()
24时是()8时是()
22时40分是()13:50是()
【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境图(见教材第84页例3图)。
(2)问:从图上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何计算乘车的时间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讨论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18时-9时=9小时
3.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1)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
(2)师生共同进行拨钟表的方法。
(3)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8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你是怎样计算经过时间的?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87页“练习十八”第2~10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4课时 24时计时法(2)
简单的时间计算:18时-9时=9小时
简单的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我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自己说、互相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
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我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使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氛围浓厚。
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
而且,我始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
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在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辅以钟面,始终在钟面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
这样,学生脑子里有钟面,形成表象,然后再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在脑海中形成钟面。
【素材积累】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