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转换的方法。

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相转换。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表现真棒,今天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仔细听哦,待会儿有问题要问大家
T:为什么说小动物们把时间弄错了?到底谁错了?错在哪里?
S:没说上午下午
T:我们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了
S:标上时间词
T:小猪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一天内会出现两次7:00呢?
S:因为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表上转两圈,每个时刻都会出现两次,哪位同学上来用钟表拨出一天的时间来?
T:都出现两次,所以我们使用12时计时法的时候,要标明时间词。

二、引出课题:24时计时法
①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探究1中表格第一栏用12时计时法写上相应的时间
同学显示:
8:00 11:30
2:00 4:30
T:同意吗?
②请同学们对照一下作息时间表,这些时间在作息时间表上都有相应的时刻,找出来填在第二栏
8:00 8:30
11:30 11:30
2:00 14:00
4:30 16:30
③对比这两栏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S:为什么不用时间词?为什么比12大
其实这也是一种计时法,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24时计时法。

瞧,小动物们也要跟我们一起学习。

三、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小组合作探究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1)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T:我们来看一下钟表内时针的转动,看完后看哪些同学能找出答案来?
S:因为24计时法每个数字都出现一次,所以不需要时间词。

从12时后,依次是13时,14时,……一直到24时
(2)提出问题2
T:老师还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一遍,帮老师解决问题: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哪些不同?
数字是从哪一时刻开始变化的?
(3)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4)同学们现在不看黑板,你能把时间轴上面的24时计时法补充完整吗?
(5)观察时间轴,在时间轴上帮小猪找出晚上7:00的24时计时法应该是什么?晚上8:00?晚上9:00?现在的时间是10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6)如果没有时间轴,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应如何转换?小组讨论5分钟。

四、巩固应用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也学会了用24时计法计时,看,接下来他们还有什么活动呢?
(1)请同学们帮它们把节目单上的时间补充完整。

(2)请主持人上台用两种计时法播报一下节目。

五、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先同学说)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些图片。

24时法一般应用于公共场所,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计时法,如果有一些外国游客来,就不会造成误会了。

六、欣赏不同时刻的美丽诸城
为了表示感谢,小动物们邀请我们一起欣赏不同时刻下的美丽诸城。

结束语: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虽然时间短,但是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在这里送给大家鲁迅的一段话: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七: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
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4时计时法》效果分析
利用绘本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整堂课的设计以小猪的生日聚会来贯穿,可以让学生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

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

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来看,处理还是不错的。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种计时法,但对于它们之间的互换欠缺熟练,原因在于学生还未探索出二者之间转换的规律,如若教师给出,相信学生印象较浅,同时也会丧失掉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所以将这个问题放给小组内解决,让他们在组内充分的交流,结果学生竟想出了好多二者转换的小窍门,有些竟然是我这个老师也未曾发现的。

正是基于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下进行,所以更能发挥出“生带生、生教生”的最大优势来,同时又会让这些优秀生们吃得饱。

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24时计时法》教材分析
《走进天文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1、素材的选取现实、新颖而富有吸引力。

“参观天文馆”和“奥妙星空”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

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

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教材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结构上有变化。

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是先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再学习24时计时法。

而本单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先来到天文馆门前,然后走进天文馆。

学生在门前先看到开、闭馆时间及放映厅放映的内容和时间,进馆之后再看到天体运行的内容,所以教材在编写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24时计时法,再学习年、月、
这种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编排知识的做法,是教材的一个新变化。

作息时间表
《24时计时法》教后反思
果还算理想,回想这一节课准备的全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首先,我说一说成功之处。

1、利用绘本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整堂课的设计以小猪的生日聚会来贯穿,可以让学生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

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种计时法,但对于它们之间的互换欠缺熟练,原因在于学生还未探索出二者之间转换的规律,如若教师给出,相信学生印象较浅,同时也会丧失掉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所以将这个问题放给小组内解0时 凌晨1时 凌晨2时 凌晨3时 凌晨4时 凌晨5时 早上6时 早上7时 上午8时 上午9时 上午10 时 中午11时 中午12 时 下午1时 下午2时 下午3时 下午4时 下午5时 傍晚6时 傍晚7时 晚上8时 晚上9时 晚上10时 晚上
11时
决,让他们在组内充分的交流,结果学生竟想出了好多二者转换的小窍门,有些竟然是我这个老师也未曾发现的。

“时间段”的求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仍然是采用“小组自主互助学习”的模式,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能想出多种解法的,仍然是优秀生占据主导作用,但是,正是基于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下进行,所以更能发挥出“生带生、生教生”的最大优势来,同时又会让这些优秀生们吃得饱。

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1)、每个练习都设置在情境之中,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在“玩中学”、“做中玩”;
(2)练习,多变,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

2、信息反馈,机智调控。

在将问题抛给学生后,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我深入到他们之中,随时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并机智地采取措施,调整下一步的教学。

如当学生在回答中出现“时刻与时间”这二者概念的不清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并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尽管这一知识在我的备课中是没有设计上的。

再有,这节课也有如下不足之处。

1、从新课标的角度看,我觉得本课联系生活不够。

24时记时法本来就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

本课在联系生活上不够,只停留在报纸、电视节目单上,应多给孩子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多搜集资料图片等,展示给学生看,如邮电、通讯、运输等。

备课预设不足。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同时也是我自身的失误就在于“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上。

对于“时间和时刻”的不同,这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讲解,因此在备课时,我并未将它做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备课时并未花时间做充足的准备。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二者的混淆,尽管我也及时地把握住了这一信息,并做了点拨,但是出现了失误。

我会牢记这一教训,永远提醒自己。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上面的反思,进一步深化。

《24时计时法》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
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
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