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渔业经济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加渔民收入、保持渔区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切实需要。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葫芦岛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的西北沿岸,海岸线长258公里,在环渤海圈内,处于连接东北、华北及关内外的重要部位,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海洋渔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近海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连续四年放流海蜇幼苗,连续十年放流日本对虾,为渔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部分渔民转产转业,渔船数量有所压缩,减缓了近海捕捞强度。
养殖业发展迅速,工厂化渔业养殖已经成为龙头产业。
紧紧围绕辽宁省“五点一线”和葫芦岛市“三点一线”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谋划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良性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还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渤海近海资源严重衰减,给渔民增收造成了很大难度。
历史上渤海传统的捕捞品种如大小黄鱼、鲅鱼(蓝点马鲛)、中国对虾等已形不成渔汛。
葫芦岛市近海的贝类资源如杂色蛤、毛蚶、中国蛤蜊等已不能批量捕捞,海蜇、毛虾的资源量也严重减退,虾蛄、梭子蟹等产量也很低。
渔民在近海能捕到的经济种类已经少之又少。
远海捕捞也存在油品涨价、费用增加、风险较大等诸多问题,加上中韩、中日过渡水域限额捕捞,捕捞渔民面临生计问题。
二是环境生态变化很大,海洋富营养化程度加重,赤潮次数增多。
陆源污染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
由于渤海净化能力差,随着污染的加剧,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一些经济品种产量下降,敌害生物增多,造成了生态隐患和荒漠化现象。
三是渔船数量多,网具网眼小,捕捞强度大。
尤其是从事近海生产的小船数量较多,增加了近海资源压力。
一些渔民追求眼前利益,使用一些网眼小、破坏性大的网具,使幼鱼虾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亲体得不到有效保护,给资源恢复造成了很大难度。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市场竞争力较弱。
加工业落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拳头产品。
海洋渔业经济还处于从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
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少,还没有真正把分散的渔户统一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制约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
五是海洋渔业产业和渔民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目前,还没有对渔业产业的保障政策,遇到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的灾祸,只能由渔民自己埋单。
捕捞渔民和渔船的互保制度实行了多年,在保障渔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还缺乏政策性的保障,渔民的保障水平还较低,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管海,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渔民收入为目标,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转变,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海洋资源保护和增殖修复相结合的思路,把恢复近海资源作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按照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需从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禁渔休渔等方面做好近海资源恢复工作。
严格执行渤海辽东湾伏季休渔制度,强化执法手段,保证休渔时间,提高休渔质量。
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养护,严厉打击使用禁用渔具非法捕捞行为,打击偷捕、滥捕幼鱼行为,维护广大渔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近岸渔场建设,继续放流海蜇、日本对虾幼苗,管理好海蜇资源。
探讨梭子蟹、鲆鲽鱼类、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工作。
对底栖经济贝类如毛蚶、杂色蛤、中国蛤蜊等进行资源修复和保护,恢复资源。
选择合适的海域,探索建设人工海礁,使海洋生态得到良性恢复。
二是发展精品渔业、高效现代渔业。
按照浅海养殖农牧化、滩涂养殖生态化、陆域养殖工厂化的方向,搞好精品渔业发展布局。
对于浅海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海域基础生产力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筏式养殖和浅海底播增殖。
并充分考虑养殖品种和养殖密度,不能破坏浅海生态系统的平衡。
滩涂养殖要走生态型、高附加值的路子,实现育苗、养殖、加工一体化。
工厂化养殖要以多宝鱼产业为龙头,生产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打造高品质、生态型、高效现代渔业。
培育“兴城多宝鱼”过硬品牌,组织和引导专业化养殖合作社及协会,按农产品准入制度,有组织地进入市场。
推广使用循环水技术,发展节约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
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精品渔业的发展。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搞好健康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建设一批规范化健康养殖区域和无公害养殖基地。
制定好健康养殖标准和技术规范,实施渔业投入品和养殖产品的准入准出制度。
即渔业种苗、饲料及其添加剂、鱼药必须符合健康养殖标准和国家渔业标准,才允许进入养殖区使用;生产的渔业产品必须经国家有资质的检测检疫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允许进入市场销售。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海洋环保工作。
重点抓好赤潮监测、生态监控区监测和入海排污口及其临近海域环境监测,控制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洋。
对海洋环境加强监控,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早预测、早预报、早防护。
四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和基础性工作。
渔民是弱势群体,应将渔民纳入到大的社会保障体制中来,建立政策性保障机制,让渔民享受到政策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渔业生产的保险应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
加强中心渔港建设,争取让所有渔船都能有一个安全的渔港停靠,使渔民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原则和措施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注意生态承载力和资源有限性,给子孙留足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资源利用与生态养护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科学地利用好资源,又要做好生态的养护和修复工作。
三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转变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质量放在首位,以经济运行质量促进运行速度的提升。
四是使渔业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规划。
结合本地海洋资源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划定不同的产业区域,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
2.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实施政府引导、规划,社会投资的新机制,用市场和调控手段,保障管理有效运行。
同时,还要建立海上救助、防灾机制。
建立渔民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渔民整体素质和保护资源、科学利用资源的自觉性。
3.平衡好各方面利益和关系。
一要平衡好各产业之间的矛盾,如旅游与渔业、渔业与工业、养殖与捕捞等矛盾;二要处理好开发企业或个人与渔民之间的矛盾;三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四要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4.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装备和手段建设,建立信息化通讯指挥体系,整合各部门资源。
对执法车、船的配备要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海洋开发基金和海上救助基金。
提高科技水平和预警能力。
建立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5.加强领导,用好政策。
把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作为沿海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来。
提高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把海洋作为一种财富管好、用好,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执行好、贯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