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
素与对策研究
我国西部山区地域面积广阔,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多,而且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地方经济落后,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诸如土地、水资源短缺。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理想。
农业抗大灾能力还不强。
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还不健全。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中国的农业依然是依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依然很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
(三)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科技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农民素质低下是阻碍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农产品进入市场价格低,同时成本高,农民的获利水平也就很低。
要使得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
非常困难。
(五)农业管理水平低下,无法及时充分有效的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
(六)农产品很少进行与外地市场的交流与交易,在这的同时,缺乏同国际市场的交流,缺乏市场竞争力。
进行农业改革是使得农业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措施,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得我国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二、问题存在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
在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度进程中,社会存在现代工业和古代农业两大部门,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从组织生产的社会地位都有着巨大的区别,工业凭借强有力的社会地位无偿占有农业生产的剩余价值,使得工业的整体能力强于农业,约束着农业的发展。
(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相对于城市的收入水平,我国目前基本在3:1的城乡收入水平比例,农民没有过多的支出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支出,同时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方面的支出,只能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严重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投入不足,支农方式缺乏效率。
在我国财政支农主要分两个方面:间接性财政支农和直接性财
政支农。
直接性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费用、农村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基础建设支出、农业科技投入支出、农业救济支出等费用。
间接性财政主要包括提高价格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间接进行财政补贴。
这里主要存在原因是直接性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没有重心,没有明确解决农民学需要解决的及时性问题。
同时间接性财政补贴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财政补贴难以到达农民手中、且农民难以获得有效的农业信息和情报。
(四)农民自生素质水平低,缺乏科技兴农意识。
在我国进行农业改革几十年里,虽然对农业有了巨大的财政投入,其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农民也在这些改革中获得了很多的收益,但相对于获得这些成效时,要进行巨大的成本投入。
一是农民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购买;二是不懂得如何进行购买不懂得如何进行安装使用,同时在机器出现毛病时,更加不了解该怎样进行修理。
三、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有力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
一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搞好蓄水排水灌溉工程。
二是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硬化和加宽乡到村、村到村、村到户、村到地的路面。
三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加快排污设施、供水设施、电话通信设施、电视和电脑网络设施、供电设施等建设。
2.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准确、及时的农村信息服务对于提供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提供优质农作物种植信息,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收入: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供求信息,可以避免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可以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需求信息,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可见,健全农村信息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生产,降低农业风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应该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农村信息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农业保险能够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
加大对参保农民、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教育的财政补贴支持,免征农业保险公司部分赋税,保证其长期
稳定经营。
其次,我国农业保险法规尚不健全,而农民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国家法律来规范农业保险市场。
因此,应加强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农业保险服务的顺利发展。
第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形成竞争性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4.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技术教育。
(二)调整农业结构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应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稳定当前的粮食生产,重点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结构上下功夫。
在林业结构调整方面,应改良林果品种结构,淘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的林果品种,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优质、抗旱、耐寒、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的林果品种,实现多样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
此外,应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
山区多,拥有大面积的草场,为草食家畜的生长提供有利的优势条件。
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能够极大地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以参股连接方式发展“农户+公司+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参股连接方式的“农户+公司+市场”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就是企业与农户共同参股,以股权为纽带联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以大企业或大集团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连接农产品基地和农户,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模式。
实行这种产业化运行模式,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农户和企业又可以共同分享利润并且降低经营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建立农产品基地,使生产实现规模化、区域化,为企业生产提供合格、稳定的原材料。
其次.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对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拉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龙头企业能够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农产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