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二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完整版)二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第九课赶走坏习惯主题说明: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系统的学校教育,个人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弱,主动性仍然欠缺,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引导他们进行辨别。

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认同和向往。

3.行为目标:让学生能够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习惯和坏习惯,认识到坏习惯对个人成长的干扰。

难点:学生能够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培养学生对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认同和向往。

【课前准备】1.故事《被抛在海里的点金石》。

2.教师自制“垃圾桶”。

【练习题】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有;坏习惯有。

第十课发现差异【主题说明】学会观察是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比发现事物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去探究,从而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与对比,学会发现事物间的差异。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差异,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行为目标: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方式去探究事物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观察的方法。

难点:学会观察,主动探究事物间有趣的知识。

【课前准备】魔术袋中装上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差异时,一定要讲清楚观察的诀窍。

【练习题】我选择的落叶是:,我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使它们不同的原因是:。

第十一课面对陌生人【主题说明】小学生是社会中娇嫩的花朵。

由于小学生涉世不深,天真无邪,在生活交往中往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被陌生人所左右,甚至受到伤害。

通过本次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认知中领会、体验、质疑,教育学生怎样分辨好人和坏人,看清善恶,并初步树立起自我防备的意识和手段。

不能否认的是,在这阳光灿烂的社会中仍有阴暗的一面,而二年级的小学生很难辨别是非。

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面对陌生人,防范不法侵害,减少危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有初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懂得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3、行为目标:懂得防范坏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小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提高分辨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难点:知道从陌生人的话语中辨析好人坏人的方法。

懂得如何防范坏人,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1、教师用书2、教学PPT【练习题】向父母分享课堂内容,并听听他们的其他建议,作好记录。

【教学参考素材】从前有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总是带着奶奶送的红帽子,所以大家都叫她“小红帽”。

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酒,奶奶生病了,快给奶奶送去。

路上要小心哟!”小红帽对妈妈说:“好,我会小心的。

我去看奶奶啦!”说完小红帽就高兴地走了。

她刚走进森林就碰到了一条狼。

狼说:“你好,小红帽!要到哪里去呀?”小红帽说:“我要到奶奶家去。

奶奶病了,我给她带了好吃的蛋糕和酒。

”“你奶奶住在哪里呀,小红帽?”小红帽说:“奶奶的房子就在三棵大树下。

”狼想:“我要把她们两个都吃掉。

”于是它对小红帽说:“小红帽,你看周围这些花多么美丽啊!采点给你奶奶吧,她一定会很开心的。

”小红帽想:“是啊,这些花这么漂亮,奶奶一定会很高兴地。

”于是她开始采花了。

这时候,狼跑到奶奶家,把奶奶吞进了肚子。

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戴上奶奶的帽子,躺在床上。

过了一会儿,小红帽到了奶奶家,走到奶奶的床边,狼从被子里一下子扑起来,一口就把小红帽吞进了肚子,狼吃饱了,就躺到床上睡着了。

一位猎人走过,看奶奶的门是打开的,于是,他走进去看看,看见狼躺在床上,肚子还在动,于是,猎人拿起一把剪刀,把狼的肚子剪开了。

小红帽和奶奶都被救了出来,这时候猎人搬来几块大石头,塞进狼的肚子。

狼醒来之后想逃走,可是那些石头太重了,它刚站起来就跌到在地,摔死了。

他们高兴极了,奶奶吃了小红帽带来的蛋糕和酒,感觉好多了。

第十二课说到做到【主题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撒谎还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有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欺骗,是不对的,许多家长也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帮助掩盖,并没有加以纠正,逐渐便形成了习惯性撒谎的不良行为。

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

3.行为目标:体验说到做到的感受,懂得诺言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学习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说谎。

难点:让学生体验被骗的感受,懂得诚实的可贵。

【课前准备】3、教学PPT。

【练习题】我已经信守的诺言有_______,我违背的诺言有__________。

【教学参考素材】范式守信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

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元伯是好朋友。

两人一起学习,后来都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见一见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

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两年前分手时,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就那么确定他会来拜访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

大家登上大厅一起饮酒,最后开心的分别了。

【心理学背景知识】“诚信”即诚实守信,其本质是“知行统一”,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友善、讲究信用。

心理学上认为诚信是个体自觉地表现出与认识一致的行为表现。

在个体成长初期,基于所受教育及经历中早期经验的积累,形成对诚信要求的认识, 即初始诚信认识, 个体在初始诚信认识指导下,产生诚信行为, 并对诚信行为的结果有特定预期,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作为反馈反作用于诚信认识。

即以早期教育和生活经历为基础而形成,由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反馈加以调整。

故受认知和实践双重影响。

陶渊明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呢?1、在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中的强化应更多指向诚信行为,而不是获利情况,教育中也应强调这种引导, 这会影响到将来个体的归因倾向;2、注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示范;可以合理的利用范式进行诚信教育,利用范式的形象,唤起学生对范式的钦佩和追求,进行观察学习。

3、学校教育中多联系实际,不可以流于表面的空洞说教;4、除了认知教育外,还要加强行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意境性复制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范例生活的情景中,从做中学会诚信。

第十三课分享带来快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可以分享物品,也可以分享想法。

情感目标: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难点: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物品和想法。

【课前准备】1.《小熊布迪》的故事音频或视频。

2.做“击鼓传花”游戏的道具。

3.教师提前布置学生从家里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物品。

4.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流程: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的内涵很丰富,有爱心的培养、同情心的建立,也是与同伴交往的规则,同时,分享也包含着快乐体验。

现在的家庭中,“6+1”、“4+1”的家庭模式大量存在,许多家长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让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1)家长言传身教。

美国儿童关爱与教育组织专家劳拉·奥尔森表示,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此品质培养的过程中的作用最大。

因此,家长可以将学会分享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水果或点心时,问问孩子“你要来一点吗?”(2)家长和孩子做个约定,角色互换。

当孩子对分享“say no”时,家长可以考虑和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当孩子要求家长分享时,家长也可适时拒绝,让孩子体验到“只有和同伴学会分享,才能开心快乐地在一起玩。

”(3)培养孩子学会分享需要把握好分寸和节奏,不要强迫孩子与同伴分享。

育儿专家米歇尔·拉罗维表示,与大人一样,小家伙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

只是家长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并反复强化分享的快乐,同时,告诉孩子,不要炫耀自己心爱的物品。

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给予必要的外在强化,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分享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