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教学要求]了解:病例对照研究样本的计算;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种类与用途;研究对象选择的方式与特点;匹配的目的、实施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主要偏倚及其控制;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掌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第一节、病例对照研究概述一、定义病例对照研究是指以现在患有某病的病人为一组(称为病例组),以未患该病但其它条件与病人雷同的人为另一组(称为对照组),通过询问、体检化验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疑致病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对各种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判为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间存在着统计学关联,在估计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
二、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不给研究对象以任何干预,而只是客观地收集对象的暴露情况。
这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的共有特征。
2.设立对照。
有专门设立的对照组,由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组成,供与病例组比较之用。
3.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研究之始,是先有结果,即已知对象患某病或不患某病,再追溯其可能与疾病有关的原因。
其调查方向是纵向的、回顾性的。
4.不能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本方法受到回顾性观察方法的限制,不能观察到由“因”到“果”的发展过程并证实其因果关系,故只能推测判断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
第二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首先是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作好调查研究的设计,其中主要是选择对象,确定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设计好调查表。
然后是访问对象,填写调查表。
随后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结果作讨论,最后写出报告。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对象选择的基本原则是病例足以代表总体人群中该病的病人,对照足以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总体。
1、病例的选择(1)病例内外部特征的限定:当明确了进行何种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之后,所选择的病例必须是患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而且患病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标准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否则,病例中可能混入非病人或不同型别的病人,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2)病例类型:有三类病例可供选择,即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
(3)病例的来源:一种是来源于某一或若干所医院及门诊部在一定时期内诊断的全部病例或随机样本。
另一种来源是某一特定时间和地区,通过普查、疾病统计或医院汇总得到病例,然后选择所有的病例或其中的一个随机样本。
2、对照的选择(1)对照选择的原则:对照的选择往往比病例更为困难和复杂。
一方面要保证对照的代表性,即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一般人群,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对照与病例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即除研究因素外,可能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要尽量保持均衡。
而且,对照应经过与病例相同的诊断确定不患所研究的疾病。
(2)对照的类型;设置的对照按是否与病例在某些因素上进行匹配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进行匹配的对照,称为成组对照,即当对照来源确定后,用抽样的方法从该人群中随机选择足够的人数,没有任何其它限制与规定。
另一类是进行匹配的对照称为配比对照。
配比对照按其匹配的方法分为群体匹配和个体匹配两类。
①群体匹配也叫成组匹配(category matching)或频数匹配(frequency matching)。
在选对照组时,使所要求匹配的因素在比例上与病例组中的一致。
②个体匹配从对象人群中选择一个或以上的对照配给每一个病例,使对照在规定的特征上与病例相同。
这个特征叫匹配变量。
一个病例配一个对照叫做1:1配对,配两个以上的对照叫做1:M配比。
就统计效率而言,超过1:4就难使统计效率再提高,故配比一般不超过1:4。
(3)对照的来源:第一来源是从一地的全人口中选择。
第二个来源是从医院的其他病人中选对照。
第三个来源是利用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事或邻居作对照,但要注意研究遗传因素为主的疾病时不宜选同胞、亲戚作对照,研究环境因素为主的疾病时,不宜选同事(工作环境)或邻居(居住环境)作对照。
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第三个重要步骤是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描述性分析(1)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首先对数据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诊断方法、居住地等进行描述,即计算出各种特征的构成比重,从而对资料的一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2)均衡性检验比较暴露组与对照组除欲研究因素以外的各特征是否近似或齐同,来鉴定两组资料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2、推断性分析: 主要是分析暴露与疾病有无统计学关联, 以及关联强度的大小。
3、计算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某因素与某疾病如存在联系,则可以进一步估计其联系的强度。
联系的强度可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简称RR)来说明。
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
它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概率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病例对照研究一般无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故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亦不能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
只能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简称OR)来估计相对危险度。
比值(odd)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
4、相对危险度数值的意义相对危险度数值为1时,表示暴露与疾病危险无关联,R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叫做“正”关联,R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
不同数值范围表明不同程度的危险性。
第三节、病例对照研究中的主要偏倚及控制方法一、主要偏倚1、选择偏倚这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有问题或缺点,导致人选者与未人选者的某些特征有系统差别而产生的误差。
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中常常未能随机抽样,故易产生选择偏倚。
特别在医院选择病例与对照时更易产生偏倚。
医院收治病人有不同的选择,同时,病人到哪个医院也有选择,不同病种也有不同的入院条件,这使研究的病例或对照不能代表有关人群。
由于不同的进入率,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缺乏可比性。
由于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标准不够详细,使病例组内构成不一致2、信息偏倚在调查时对两组的暴露史采取了不同的标准或收集手段可引起信息偏倚。
观察者在调查或测量时收集的资料在两组间准确性不一致或者被调查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都会产生信息偏倚,例如吸烟者说他不吸烟等。
3、混杂偏倚是由于混杂因子所造成的偏倚。
混杂因子是指既和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即这个因子必须是一个危险因子)又和研究的暴露有联系的因子。
年龄、性别和许多疾病与许多暴露都有联系,所以是最常见的混杂因子。
二、偏倚的控制1、加强科学设计,在选择对象时,尽可能采取随机抽样原则;进行检查或调查时尽可能采取盲法;调查的变量尽可能采取客观性强的指标。
并注意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如果在医院选择病例,则尽可能多选几所医院进行。
对无应答的对象,要设法补救并在分析时对无应答的影响作出特别分析。
2、对混杂因子的作用,在研究设计阶段可采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进行控制。
在分析阶段可采用分层分析方法,标准化处理或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病例对照研究有许多的优点,它较容易进行,所需调查的样本数比队列研究少得多,所以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的研究,有时也是唯一可行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比较节省人力物力,收集资料后可较快得到结果。
病例对照研究在一次调查中可以同时调查多个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是明显的,调查暴露史经常是通过回忆得到的,其可靠程度往往不等,易产生偏倚。
病例常不能代表全部病例,对照常也不能代表其对象人群。
因此亦易产生选择偏倚。
一般不能计算发病率,也不能证实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因果关系。
第七章队列研究[教学要求]了解:样本大小的具体计算;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悉: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设计类型;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资料收集的种类与方法;主要的偏倚及其控制;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掌握: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第一节、概述队列研究也叫队列研究或定群研究,有人称之为前瞻性研究。
队列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与病例对照研究一样,也是用来检验病因假设的,但是二者有所不同。
队列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到人群暴露于某种因素的情况及其结局,从而确定该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系。
在验证病因假说上,是一种介于病例对照与人群实验之间的一种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在开始的时候,结局尚未出现,是从可疑的暴露因素入手,观察此后一段时期内这个因素是否引出结局,是从因到果的观察。
而病例对照研究的起点是从已发病的病人入手,调查过去可疑的致病因素,是从果推因的研究。
从时间顺序上看,队列研究能肯定果来自因。
所以,一般认为,在检验病因假设时,队列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更有说服力。
队列研究的特点:⒈属于观察法暴露因素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客观存在;⒉设立对照组同病例对照研究一样,队列研究中要设立对照组用于比较,这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的共同特征之一;⒊由“因”及“果”在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先后关系上,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⒋能确证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由于观察者能切实知道暴露的作用和疾病的发生,且疾病是发生在确切数目的人群中,所以能准确计算出发病率,即人群发病的危险度。
第二节、队列研究的实施一、确定研究对象㈠暴露因素的规定在设计阶段就应对暴露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暴露的定型标准和定量标准,也可将暴露水平分级,如轻度、中度、重度等,可看成是半定量的测量。
除暴露的定性定量外,有时还需了解暴露的不同形式。
㈡基本资料的收集在现场实施开始的之前,要进行一次基础调查,以获得各有关变量的本底数据,为今后的追踪随访及结局资料分析奠定基础。
资料来源:⑴从调查对象中获得;⑵从有关记录或档案中获得;⑶经测量获得。
㈢研究队列的选择队列研究中最基本的工作是选择好暴露组和非暴露的对照组,其前提是确定暴露。
⒈暴露人群的选择通常选择暴露人群有下列几种方式:⑴特殊暴露人群职业人群常为队列研究的首选对象,因为在某些职业中常存在特殊暴露因子。
⑵一般人群即某地区的全体人群,选择其中暴露于欲研究因素的人做暴露组,其余为对照组。
⑶有组织的人群团体为了便于有效率地收集随访资料,往往选择一个团体,它有自己的组织系统,能够协助我们工作,而且该组织内成员的职业与经历往往是相同的,可使对照组与暴露组增加可比性。
⒉对照组的选择⑴内对照如果调查对象是一个整体人群,人群内暴露于某因素的作为暴露组,非暴露的或暴露最少的人们就作为对照组。
⑵外对照另选择一组非暴露人群作为对照组。
选择非暴露组的原则是要与暴露组除研究因素不同外在其它方面都保持齐同。
⑶人群对照有时,不另设对照,而是以人群为对照,这在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
⑷多种对照为了增强判断依据,可将上述方法综合起来,设立多种对照,进行多重比较。
二、资料收集(一)资料收集中的偏倚⒈失访偏倚由于研究对象移居外地、死亡于非结局的其它疾病、意外死亡、外出或不合作等原因而使随访中断的,包括研究者因种种原因未能随访的案例,都作为失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