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作者: ————————————————————————————————日期:
教育研究论文:
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太和县双浮小学张玲
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但具有丰富的学识,还要具有创新的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某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
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
”!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
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
”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
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
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
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
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
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有些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
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
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
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例如:教学这道应用题“丽丽家有18只母鸡,六月份下了450个蛋,比五月份多下了36个。
这两个月一共下了多少个蛋?”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题中的18是多余的条件。
若根据此题的要求,学生很容易解答,但这样就显得很平淡。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解答完毕后,再提出问题:如果要使18成为有用条件,题目问题应该怎样改?随着这一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及答案:
①六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450÷18=25(个)
②五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450-36)÷18=23(个)
③五、六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450+450-36)÷18=48(个)
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并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
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
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 ,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
更何况有人说过
“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
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
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的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动手“分一分”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分成3人、4人、5人等人数不等的小组,每组都分给40个小正方形,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同学们兴趣很高,有时每次每人5个,有时每次每人3个。
3人一组的同学,最后剩下一个,大家讨论怎么办?能不
能再往下分?使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随后,在分实物的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分纸上的小花。
有的组是50朵,有的组是60朵。
学生在表示分掉的花时,有的组用划掉的方法;有的组用圈起来的方法。
但我发现有一个组他们既不划掉也不圈起来,而是直接写上每人12朵。
我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意思,他们的代表自豪地说:我们要想平均分给5个人,这些花正好排了5行,所以每人分得一行就是12朵。
这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这次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还积累了除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动手操作,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质疑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能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也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
2、《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