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关系与比较

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关系与比较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期末作业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关系与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定义的阐释,进而比较二者的特性与特点,得出了二者的关系:实践归根结底决定思维的发展、新创造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思维、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制约创新思维的发挥;将二者有机的灵活地结合起来,在思维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方能正确的进行创新与创造。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造实践;关系;方法关于思维与实践的比较论述,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哲学家与社会学家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

而当我们涉及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时却显得有些无从谈起。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

”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而创新思维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是多种对称性思维的复合体,包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创新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品质。

从以上对于创新和创新思维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即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加之以创新的特性,让思维具有深刻性,独创性与灵活性。

让创新不仅在技术、工业等层面发挥作用,更能于更深处在思维方法上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较而言,创造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创造实践能力,其含义要高于“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构成了创造实践能力主体,但不是全部。

实践能力应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

由于创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二者一个叫做创新思维,一个叫做创造实践,其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者更强调思维,后者更强调实践;前者更强调方法,后者更强调计划;前者更强调思维上理论上的创新,后者更强调实践中工作中的创造。

但是对于思维和实践,二者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如若只注重创新思维方法而忽略创造实践方法,便会陷入一种纸上谈兵式的思维深渊中。

而如若不考虑创新思维而只关心创造实践,便无法对实践中得到的收获进行反思与加工,无法最终提升实践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新旧之间、先进和落后之间相互矛盾交错,创新成为人们的目标追求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而创新的形成和创新的实现,来自于人们正确的实践活动。

创造实践活动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才可能进行创造实践。

而创造性思维有待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新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形成更加正确更加准确的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创新思维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实践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特殊形式,实践归根结底决定思维的发展。

人类和人类的实践不是从来就有或凭空产生的,它们源自于类人猿及其活动,但猿的活动较之于人的活动,有相似之处,更有其质的差别。

猿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感性客观性,也有从事“有意识有计划行动能力”的萌芽,它们在获取食物,构筑巢穴繁殖后代等活动,也能不断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的环境,它的这种“意识”是一种靠遗传就可以获得的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这些“意识”和活动是生物在适应有规律性和重复性的生活环境变化序列时,由自然选择巩固下来并通过遗传留传下来的本能。

因此,某些动物的感官虽然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易躲避强敌捕食弱肉,比赤手空拳的人更有生存能力,也只是对于一定的、与动物的需要有必然关系的环境和事物来说,才是如此。

超出这个限定的范围,动物依靠本能生存的缺陷,就暴露无遗。

可见,包括猿在内的动物的活动均无自觉能动性,它们只能利用简单的天然工具在自然界的现有形态上获取、占有自然物,而不能根据对象的性质制造工具,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不能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以控制和支配自然、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意志的印记。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讲,创造实践归根到底决定着创新思维的发展,是讲人们的思想源于创造实践,而创造实践的发展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讲,脱离创造实践的创新思维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长久持续的。

只有在实践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创新,并最终将创造实践方法与创新思维方法的结合,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只顾思维方法的传授,而不考虑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至于思维与实践脱离,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再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说话感觉有点对仗加押韵的,都是正确的。

什么只要长得高,篮球保准好。

什么只要胆子大,阎王爷不怕。

什么人生就是奋斗。

看似非常有道理,实则狗屁不通。

他的逻辑在哪?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理论脱离实践,思维方法脱离实践方法。

我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我们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同样得知,在做企业做公司的时候没有一个现成的技术、项目是完全符合企业的。

你需要拿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组合创新。

就像你拿一些很老的方法,加上现在社会价值观社会人之所认可的一种包装,这就叫组合创新。

这种创新,就是在不脱离创造实践的指导下,加深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从而达到一种比较好的结果二、创新思维是发展着的新实践,新创造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思维。

创新是发展着的新实践,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创造力开发的源泉。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素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要,创新即生存,创新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社会的经济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需要面对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

只有善于用崭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切旧问题和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才能使矛盾和困难获得科学的解决,并在解决中体现新的创造实践方法。

这里提到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使新的创造力充分地展现出来。

因此,我们讲,创新是发展着的新实践,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创造力开发的源泉。

三、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制约创新思维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人们的实践总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

每一代人的活动都要以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为起点,前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甚至政治制度、社会意识都不是由后人任意选择的客观条件。

这些条件和自然界一起构成新一代人实践的场所、对象和手段,它决定着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能达到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

无视这一局限,不顾客观条件及其现实可能性去办那些在实际上办不到的事情,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陷入历史的沼泽,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国60年代后半期,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并用以指导整个社会实践,大搞共产风、浮夸风,大搞农村中的“群众运动”、“集体出工”、“三大实践”,实质上歪曲了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真谛,把人们群众及其活动变成了“长官意识”、“政府意志”的工具和手段,变成了运动群众。

不但未能把我们的实践活动引向预期的目的,反而事与愿违,劳民伤财,造成惨痛的教训。

这一历史教训,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我们都应牢牢记住,决不能再做唯意志论的蠢事。

但是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能否充分地发挥最大限度,历史到底能前进多远,却是取决于实践者的意志、目的、方法和行动的。

如果实践的主体能充分地认识、正确地利用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客观条件,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的现实可能性来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就能够前进到历史许可的最大限度,就成功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

就能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导实践,并且使这一理论具体化为代表群众现实和长远利益的方针政策,唤起群众对自己实际利益的重视,解放并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使实践真正成为群众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认识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

也正如课上老师所言:什么是实践?既适应现实,又面向未来。

既脚踏实地,又面向天空。

既完成体制所必需,又学会人生自我所必须。

是的,脱离体制,跳出历史局限性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如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既是创新时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之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明晰、核心更加突显、境界得以提升。

对于大学课堂,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四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否则,只会落得创新思维与创造实践方法脱离的下场。

当谈到经济学领域,我们有必要在创新思维方法与创造实践方法的结合下,健全创新思维和社会创造实践紧密结合的融资体系。

要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高校创新思维和社会创造实践结合的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已及个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结合的经费保障力度,形成刚性投入,规范经费使用,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为搞笑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提供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保障创新和社会实践结合的连续性、稳定性。

对企业用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的成本投入,不仅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倍扣除;对接纳学生达一定规模、完成质量较高的企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可以比照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接受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活动。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还应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在充分运用各高校实验室、校办企业和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创造实践经费多元融资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