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
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
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
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
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
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
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
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中古欧洲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封君与封臣制度(政治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封建庄园”
03
中古时期的欧洲
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础)
城市自治、大学兴办
推动
王权强化、国家统一“王权、教会与城市”
基督教会经济、精神力量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与伊凡四世改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一个专题的学习,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去探究历史。
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的土地与人员分类、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办、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已经学习过(参见人教版九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中古欧洲的基本
认识。
但关于基辅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与东方对比
的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本课中对《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
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
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与此同时,城市的兴起讲述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生产力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学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参照课本,识记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特定仪式、政治意义;庄园的性质
与规模、人口与土地构成、庄园法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史实。
感知封君封臣
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
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观察《拜占庭帝国图》,了解帝国发展基本历程,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
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帝国兴衰的原因、启示(保守与创新);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与重要地位。
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
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4.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
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特征(封君封臣与庄园制度);
2.基督教会与城市在中世纪的地位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3.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帝国伊凡四世的政治举措
(二)教学难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基督教的显赫地位对于欧洲封建王权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
2.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建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七、教学过程】
(分为两课时,见下页)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问题:即中古时期如何界定呢?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也称中世纪。
在把握了这个概念后,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
[PPT展示]:
老师:同学们看过这三部电影吗?分别是什么啊?
学生:《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简爱》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多少都看过其中的一部或多部,但事实上你们知道吗?这三部经典的电影都拍摄于同一地点:哈顿庄园,这张图就是哈顿庄园现存的面貌,其最早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
事实上,在中世纪像哈顿庄园这样的农
业经济组织数不胜数,而庄园的大量出现是与这一时期土地分封形式的变化即封君封臣制的出现紧密联系的,因而说到庄园,我们就必须清楚的把握这一制度。
[设计意图]:课前明确中世纪的概念,确立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同时,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电影拉近中世纪庄园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吸引兴趣,引发共鸣,自然过渡到课程讲述。
一、从“无偿赏赐”到“君臣契约”(政治)
(一)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双重作用(背景)
老师:既然许许多多的庄园正是在封君封臣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封君封臣制度呢?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历史背景。
[PPT展示]:
老师:画面左侧带着盔甲、眼神坚定的是罗马人,而毛发卷曲、手执长刀的则是
日耳曼人,也就是所谓的“蛮族人”,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图片右上角有类似于“蒙古包”的一个住所,透露了日耳曼人的生存习惯。
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谈谈看法。
学生:罗马帝国在3世纪以后日渐衰败,日耳曼人渗入;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
老师:不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西欧封建社会诞生。
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已有图片,引导学生梳理罗马帝国衰落、蛮族入侵的历史线索。
深入理解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过渡]:了解其产生的大致背景后,再来学习制度的主要内容,相信同学们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