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总括: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与结构决定的。
对于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任何的动摇与偏离,都会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歧途。
一、探索之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制度创新,也经历了先成功、后挫折、再成功、再创新的历史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混合经济阶段。
这是第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转变到新民主主义经济。
刘少奇曾明确提出,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条件下,中国不要学苏联搞单一的公有制,还是要利用私人资本主义,要允许多元化经济成分存在。
当时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刘少奇的观点,并希望提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讨论。
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后,存在五种不同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是共和国最早期的混合经济成分共存的时期,其经济类型表现为一种以私有经济为主、国有经济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多样化混合经济类型。
当时的第一次土地改革和国有化都是相当成功的。
其中,国有化也是相当有限的,新政府只是强制性地没收了官僚资本,将其立即转变为国有经济,并没有限制和消灭私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当时的《共同纲领》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十条还明文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共同纲领》还提出:“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毛泽东称这是“统筹兼顾”的方针精神。
对私营经济,他还提出“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
所谓“有所不同”,就是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处在主导地位,它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经济却不同,要加以区别。
但在其他问题上要按《共同纲领》办事,公私一样发展,有公无私是不对的,这就是“一视同仁”。
刘少奇还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有发展。
这些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建立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制度变迁,还有一个需要10到20年时间的逐步适应、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但是,刚刚搞了几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制定了“一化三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也就是在城市地区实行第二次国有化和集体化,消灭城市私有经济,削减城市个体经济,在农村地区实行集体化,消灭农村个体经济和土地私有制。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理论的影响。
作为第二次重大制度创新的“三大改造”曾打算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时间完成,实际上于1956年就完成了,既搞得过纯过公,又搞得过急过快。
可惜的是,后来制定的目标并不是要使五种经济成分共同和谐发展,而是通过划分不同的经济成分,逐步针对性地实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仅从就业角度看,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949年的724万人,到1953年达到高峰,为898万人,占城镇就业总数(2 754万人)的32.6%,到1956年又急剧降至16万人,占城镇就业总数(3 205万人)的0.5%;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也从1953年的高峰367万人急剧减少至1956年的3万人。
此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阶段。
从1956年到改革开放之前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主要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经济为主,并视之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把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视为资本主义的。
公有经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接近百分之百,非公有制经济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封锁的背景下,我国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城镇个体劳动者就业人数在60年代初期曾一度恢复至1963年的高峰,为231万人,到1977年时仅剩15万人。
即使是在上海、北京、天津等最有条件创造就业的大中城市,也反倒让成百万新生劳动力上山下乡。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单一的公有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无法在城乡创造更多的就业,经济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到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 645亿元,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城镇有上千万待业人员。
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我国的公有制体制也不是单一的,仍然实行的是混合的公有制经济。
可以说,高度公有制经济成分如全民所有制也只覆盖全国就业人口不足五分之一,其他公有制经济如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农村人民公社经济的公有制程度的极低水平,是由当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不过,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仍然有大量的十分活跃的市场力量,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如黑市(非法市场)、灰市(准市场)的交易。
形象地讲,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市场的力量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改革,各种经济成分就会爆炸性增长。
第三个阶段是向社会主义混合经济转变阶段。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发生了逐渐的却是重大的转变,由“必要补充”到“基本方针”,由“基本方针”明确为“基本经济制度”,进而强调要“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平等”。
首先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最初是以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形式,却是基于市场机制驱动,无计划指标,无价格控制,无上级主管控制,是极具市场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
其次是个体工商户,1978年时个体工商户占城镇就业人口的0.16%。
从1979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对原工商业者的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到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的《进一步作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扶植城镇个体经济”。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思路,明确了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同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
该决定的发布使这一时期城镇个体工商户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1985年,个体工商户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了3.51%,到1990年为3.60%。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历史上的错误认识作了深刻反省: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
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公平。
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从“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向混合经济体制。
为此,该报告明确提出在公有制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征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被否定了,搞了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丧失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当然,我国不搞私有化,应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和绩效为前提,以搞好搞活公有制经济为前提,也就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近10%的年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