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_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_陈波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_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_陈波
有些学者对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过研究并 给出定义,如陈劲、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是以知 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 (大 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 科 技 创 新 而 开 展 的 大 跨 度 整 合 的 创 新 组 织 模 式 [9]。 将协同创新理解为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非常有道 理,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但需要指出的是,协同创 新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 研究,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也可以是一种 新的创新过程,或是一种新的创新思维方式,因 此,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笔者认为协同创新是 以创新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创 新成果创造、转化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 1.3 如何协同创新
未与企业的市场需求有效衔接,造成科技成果转化 率长期偏低,而企业的核心竞争技术能力未有普遍 提升;二是科研立项、资助缺乏规划和监督,造成 低水平重复研发而浪费经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创新 驱动发展投入大、见效慢[5];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 未能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资源与利 益共享机制,造成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短期 化、表象化,不能建立起真正长期有效、牢固深入 的合作共享关系;四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缺 乏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缺乏对创新促进发展实 际效果的研判和监督、缺乏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足 够强的公共服务支撑。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08 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所指:“中国的创新系统 就像‘群岛’,各岛屿间没有充分联系,难以形成溢 出效应”[6]。基于此,通过运用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将协同理念与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结合,整合各种 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创新资源合力的协同创新 概念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大对协同创新的中介扶持力度,促进协同创新的顺
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汐.走向辉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 “产”的内涵。 “产”主要指产业,就是由 诸多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
体,最具有创新动力。这是由于,一方面企业是自 负盈亏主体,创新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生死存 亡,所以企业最具有创新热情;另一方面,企业是 距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主体,最了解创新方向,也最 具有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
节、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在科研成果实现之
后还要尽快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付诸应用,实现科 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用户需求是协同创新的目标与导向。用户需求 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只有明确了市场需求变
化,才能促进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企业应该以目
标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高等院校则以培养企业与
市场需要的人才、产品、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 研究机构则以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现研究成果快速 向实用技术转化导向,形成协同创新的关系纽带。
3) “学”的内涵。 “学”主要指高校。由于体 制原因,我国高校无论是在人、财、物等资源基 础,还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都具有巨 大优势,也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和研究 机构一起构成科技创新链中的 “发动机”。
4) “研”的内涵。研究机构与高校既有相同之 处,如科研资源聚集,科研优势突出等,又在管理 体制、研发目的与重点等方面与高校有所不同。但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中,研究机构与高校一 同扮演了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生产者的角色。
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 002 - No.1 Jan. 2014,Total No.240
权责利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在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基 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统筹规 划,指导或者引导协同创新体的未来发展。最后, 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关于创 新过程中的利益分享、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形成一 个独立的创新主体。总之,基于协同创新是国家创 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模式,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的新进展,其合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机制 的建立与完善[10]。 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5) “用”的内涵。 “用”有两层含义。首先是 指目标用户,在产学研合作中,协同创新的落脚点 应当放在目标用户的需求上。这就使协同创新成果 有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 “用”还指应用。实 践证明,任何新的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上述 两层含义之间相互联系:目标用户的需求就是科技 创新成果应用的目标,满足了目标用户的需求也就 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所以,将目标用户纳 入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不仅是要分析目标用户 (即市场),更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介入机制,使用户 和广大消费者能够介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 来,使用户需求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目标,并使目 标用户在介入中不仅能参与协同创新,更能对协同 创新的利益进行分享,从而成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 体之一,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分析对象。 4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的功能地位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由此,最大限度整合 创新资源、协调更多创新力量就成为当前以协同创 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2]。 1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1.1 为什么要协同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要求以尊重和激励人的首创精神为前 提,以保护创新成果为基础,以实现创新成果价值 为核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3],可以说,创新 驱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由上述协同创新内涵可以看出,政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 构、目标用户等要素,在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 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发 挥政府的宏观调整与目标用户的市场导向功能,提 升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 安排。与传统产学研结合相比较,政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体现了对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在创新活动中的 作用,即在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创新资源配置 和通过市场来检验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也要考 虑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通过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 引导与扶持作用,趋利避害。
1)“政” 的内涵。从参与主体角度来看, “政” 首先是指政府,具体来说是指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 府部门、政府机关、政府机构等。从合作的功能角 度看,这里的 “政”,还指 “政策”等相关制度工 具。政府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任务,主要就是通过制 定政策、加强引导和监管,为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 的运行环境。当前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长效发展的 问题之一就是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 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基金项目]2013 年西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SF1307-6) 收稿日期:2013-09-22;修回日期:2013-12-25 作者简介:陈 波(1972-),男,陕西安康人,博士,副研究员,所长助理,主要从事知识产权研究, E-mail:chenbo7510@。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年 1 月 总第 240 期 - 001 -
协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影响。首 先,需要构建有助于整合各种创新力量的组织机 构。目前各地都通过兴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 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打造将创新产品的制造、运 用、服务、管理融为一体的组织形式。其次,需要 有开展协同创新的统筹规划。协同创新的特点在于 各创新力量在组织体内是一种紧密型合作,有着共 同的发展目标、相互配合的分工体系、较为一致的
重 点 关 注 Significant Attention
1.2 什么是协同创新 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等创新理念不同,协同创新主张以国家意志的引导 和机制安排,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发挥各自 能力、整合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快技术推 广应用和产业化。可以说,有各种主体协同开展产 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成为当今科技 创新的新范式[7]。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强 调整体性,即政产学研用作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存 在,是内在要素的有机集合而非简单相加,特别是 在系统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整 体性;二是动态性,指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要 素及其结合方式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 3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
显然, “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 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种力 量,或者说,从构成要素而言, “政产学研用”包 含了政、产、学、研、用五个部分[11]。
在汉语中,协同一词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 意 思 , 而 在 英 文 中 协 同 有 synergy,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coordination 等多种表述。1971 年,德 国学者 Haken 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 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 为,结果产生了 “1+1>2”的协同效应[8]。随后,这 一思想被管理研究者应用到企业新产品开发 (NPD) 领域,并最终扩展至企业与价值链上下游 企业、互补企业,甚至竞争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 和销售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运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 结合日趋紧密,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 重视和深化,并以 “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索企业 与大学、科研机构或中介组织之间如何通过要素的 互动形成创新合力。
企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主体,在 “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也应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对 社会需求了解最为清楚,对市场反应也最灵敏,是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者。只有以企业为主 体,才能明确协同创新发展的方向,才能有效集聚 力量,进而使协同创新有效扎实开展。企业的主体 地位还体现在企业既是创新资金的投入主体和创新 风险的承担主体,也是创新课题的决定主体、创新 成果的转化主体以及创新利润的分配主体。可以 说,企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在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研”是协同创新的智力支撑。高校与科
注 Significant Attention 资源、良好的
科研条件与完善的科研环境,所以说 “学、研”是 协同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同时,作为科技创新的 重要研发中心,大学与研究机构还需要围绕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