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感人事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这篇文章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时,在教学中,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感,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得到升华。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幻灯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国的土地沙化面积等于全国耕地面积,而且土地沙漠化还在扩大。

晋西北作为京津的第一道屏障,治理沙化刻不容缓。

)2.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幻灯2)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默读质疑,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2、小组交流,解决疑问
3、小组质疑,全班交流
4、未解决的问题,请组长做个记号,课中共同探讨。

预设:1、感受环境之恶,青山之美;2、感受老人之老;3、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四、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你还能在文中哪里感受到描写奇迹的语句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那些语句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环境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幻灯片3-)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5、感受老人之老。

你在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老人年事已高?这样的老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面对这样的老人,你的心里充满了怎样的情感?用心地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6、感受青山之美。

你在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青山之美?美美地读出这些语句。

7、在一片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化主题,读写结合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3、机动(播放视频)
4、同学们,这位耄耋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有很多的话想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出示幻灯)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七、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老人精神)
|
创造奇迹
/ \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