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的特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现在我就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做个汇报。

本节课中,林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比赛围篱笆”情境引入,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活跃状态。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

本节课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1,这样处理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明白学习三角形是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主动求知的欲望。

2、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林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白兔和小老虎比赛围篱笆图片,提出问题:“哪种围法更牢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

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如:让学生看一看,拉一拉长方形和三角形,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抽象出三角形的定义。

4、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林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林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先让学生画三角形,从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来解决三角形的意义。

而对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林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和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迁移到三角形的高,再通过画不同底边相对应的高,让学生学会三角形高的含义和画高的方法。

5、注重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林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6、给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

如: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测量三角形的高,探究三角形有几条高,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研讨:
1、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2、课堂中各个环节过渡不够自然。

3、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专业术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林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