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童年》阅读指导教案教学重点:1.引导认识名著阅读的通读法和品读法,掌握名著阅读的基本技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通过讨论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教学难点:认识名著阅读的品读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1、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2、请同学用简洁的话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3、导语:前段时间,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童年》。
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板书: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
二、品读《童年》,分析人物1.讲讲阿廖沙经历了哪些苦难?2.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中,阿廖沙没有被压垮,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哪些人对阿廖沙的成长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你能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简单说说他(她)的故事吗?3.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请用这样的格式说一说: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这段话(这句话)的描写方法+性格特征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教师随机板书:《童年》阿廖沙坚强、正直……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祖母善良、能干……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外祖父凶狠、贪婪……侧面描写二、名著阅读方法的介绍(一)、通读法→总览整本名著1.说说看我的读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控,分层提问)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整理归纳:通读法→总览整本名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③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罗列基本脉络提纲。
④遇到不懂的打个问号,可以在阅读课上或课后质疑研讨。
(二)品读法→经典片段如果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一杯好茶,那么我们刚才的通读法只是看到了文学作品这杯好茶的形与色。
要真正品出这杯好茶的味道,我们就必须要借助作品阅读的第二种方法——品读法。
1.品读法的含义(1分钟)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散文:品语言诗歌:品意境小说:品人物2、读经典片段,品精彩人物: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龀着牙,哆嗦着。
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了样儿,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清净,分吧!”“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喊着,两眼直放光。
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母亲从桌子旁站起来,慢慢的走到窗口,背转身去不看大家。
米哈伊尔舅舅忽然扬起手对着他弟弟的脸就是一下;弟弟大吼一声,揪住了他,两个人在地板上滚开了,发出一片喘息、呻吟、辱骂的声音。
孩子们都哭了,怀孕的纳塔利亚舅母拚命的喊叫,我的母亲把她拖走了,快乐的麻脸保姆叶夫根尼亚把孩子们撵出了厨房,椅子都弄倒了,年轻的宽肩膀的学徒“小茨冈”骑在米哈伊尔舅舅背上,格里戈里师傅,这个秃顶、大胡子、戴黑眼镜的人,却平心静气地用毛巾捆着舅舅的手。
舅舅伸长了脖子,稀疏的黑胡子摩擦着地板,呼呼地喘得可怕。
外祖父绕着桌子乱跑,悲哀地嚎叫:“亲兄弟!亲骨肉!嗨,你们这些人啊……”(1)阅读以上片断,感知文段的主要内容。
在这些人物描写中,哪个人物的刻画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阅读并发言,老师给以引导和总结)<7分钟〉(2)窥一斑而见全豹两个舅舅是整个文段的中心,也是作者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
请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找出关于两个舅舅的描写的语句。
思考:①对两个舅舅的刻画分别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哪种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最突出)②圈出动作描写中一系列的动词,品出最精彩的三个词语:动词:站、探、叫、吼、哆嗦、扬、揪、滚、伸、摩擦、喘“扬”“揪”“滚”→自私、市侩、冷漠、贪婪、无情无义、你死我活(3)总结:品读法的核心(2分钟)品读法的核心是要找出文本中的关键句、语句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句从形象性、表达技巧、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
读法指导:批注笔记法: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主要形式有3种:1、“眉批”,即批在书头上。
2、“旁批”,即批在句子旁;3、“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批注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把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 2、提要: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段落旁边。
❖ 3、批语:随手写下读书时产生的各种感想、见解和疑问。
❖ 4、警语:在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批注上“注意!”“重点”等字样。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发现许多同学都知道要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进行分析。
4、举例说明。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随机举一个例子,启发学生)三、对比童年,感悟生活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看完这本书后,你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呢?把大家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四、总结童年,珍惜拥有是啊,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没受不好风气的影响,最后还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比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们也发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希望大家珍惜拥有的一切。
五、感悟童年。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在课后为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总结: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让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珍惜生活!四、总结: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对文学作品的精心品读。
可以说,没有好的读书习惯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喜闻乐见的精彩的电视电影作品。
所以,我们不能只要视觉的享受而放弃书籍的熏陶,我们不但要好读书,更要读好书,掌握好的读书方法,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在书海的遨游中快乐的成长吧!五、拓展阅读推荐:《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阅读课教学案例【教学准备】:1、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故事情节和写作背景。
2、通读《童年》,理清故事梗概和主要内容。
3、品读《童年》经典片段,对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形象做个性化的解读与分析。
【教学尝试】:1、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中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
3、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教学步骤】: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1、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2.请同学用简洁的话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3.导语:有这样一本书就叫《童年》。
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
二、了解作者高尔基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代表作:《母亲》《海燕之歌》《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品读《童年》,分析人物寒假里,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童年》。
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生齐答: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教师随机板书:《童年》阿廖沙坚强、正直……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祖母善良、能干……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外祖父凶狠、贪婪……侧面描写二、名著阅读方法的介绍(一)、通读法→总览整本名著1.说说看我的读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控,分层提问)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整理归纳:通读法→总览整本名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③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罗列基本脉络提纲。
④遇到不懂的打个问号,可以在阅读课上或课后质疑研讨。
(二)品读法→经典片段如果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一杯好茶,那么我们刚才的通读法只是看到了文学作品这杯好茶的形与色。
要真正品出这杯好茶的味道,我们就必须要借助作品阅读的第二种方法——品读法。
1.品读法的含义(1分钟)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散文:品语言诗歌:品意境小说:品人物()批注笔记法: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主要形式有3种:1、“眉批”,即批在书头上。
2、“旁批”,即批在句子旁;3、“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三、品读《童年》经典片段,解读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形象。
(30分钟)第一阶段:教师问题引导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20分钟)师: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师:谁来说说,这三位人物中你对谁的印象比较深?生1:我对阿廖沙的外祖父印象比较深刻。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残暴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举个例子吗?(细节的圈点勾画)生1:我是从他经常打人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