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桥梁钻孔灌注桩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目录一、工程概况 (4)1、工程名称: (4)2、工程概况: (4)3、监理依据标准 (4)4、监理工作流程 (5)二、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7)1、监理重点 (7)2、技术措施 (7)三、质量控制目标 (16)1、成孔质量 (16)2、钢筋笼制作与安装质量 (17)3、混凝土灌注质量标准 (18)4、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 (18)四、质量控制要点 (20)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预控。
(20)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22)五、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25)1、成孔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25)2、吊放钢筋笼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26)3、灌注混凝土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26)六、质量验收 (27)七、旁站监理计划与具体要求 (28)1、监理旁站计划 (28)2、监理旁站措施 (29)八、施工监理检查记录表式 (30)监理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市政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2、工程概况:**桥位于K0+100~K0+160处,桥中心里程为K0+129.35,桥梁跨径3*18米,桥宽48米,设计荷载:城-B级,设置两墩两台三跨径3*18米后张法预应力大铰缝空心板梁结构,重力式桥台下部结构为ф1000mm钻孔灌注桩,设计桩长70.25米,桩底标高▽-69.60米,桩顶标高为▽0.65米,桥墩采用桩柱式排架墩,钻孔灌注桩桩径为1300mm,设计桩长72.1米,桩底标高▽-69.60米,桩顶标高为▽2.00米。
灌注桩钢筋笼下至孔底,采用C25号砼灌注,每侧桥台灌注桩24根,桥墩灌注桩10根,桩基检测方式为:100%的桩基采用ф50声测管3根声测;设有承台、盖梁、沉降缝。
上部采用900mm预应力砼空心板。
灌注桩砼采用C25(水下),承台及台身砼采用C25,礅、台帽及桥墩立柱砼采用C30,盖梁砼采用C50。
桥台支座使用GYZ225*42圆板式橡胶支座,共布置72个;梁板与挡块间塞200*150*21板式橡胶挡块。
3、监理依据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钻孔灌注桩施工规程》(DBJ08-202-9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GBJ18-9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钻孔灌注桩动力测试技术规程》(DBJ08-218-9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2-9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国家和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本工程设计图纸及设计变更单。
4、监理工作流程(1)桥梁总体各工序工作流程图(2)采用回转钻进、泥浆护壁成孔工艺的灌注桩监理工作流程图:二、监理工作控制要点1、监理重点(1)审查桩基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安全措施,特别是重视防范意外事故的应急措施预案;(2)用全站仪复测桩位;(3)灌桩过程对两侧既有桥进行变位观测;(4)对钻孔桩次序排列进行研究,选取合理顺序以尽可能减少对既有桥的影响;(5)组织好水上交通与港监及有关单位协调以及桩位处的警示灯设置,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和撞船撞桩等事故;(6)检查纵、横轴向桩的位置,桩顶高程、斜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7)审核拆除旧桥方案是否可行。
2、技术措施钻孔灌注桩1.一般要求1)施工方法的确定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案、钻孔平台、选用设备、钻孔顺序、技术措施等内容。
采用的施工方法、每一道工序都应得到监理工程师的书面批准。
2)成桩记录要求承包人保持每根桩的全部施工记录,记录应报送监理工程师作为检查之用。
当记录格式由监理工程师统一发放时,应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记录和填列。
如监理工程师要求由承包人自行拟定记录格式时,记录格式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2.商品砼厂家应提供如下资料:(1)必须有水泥品种、标号及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2)骨料种类和最大粒径;(3)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坍落度;(4)混凝土配合比和标准试件强度;要求除预拌厂家留置试块外,现场施工时按JTJ 071-98标准每根桩留置试块三组,同时每车检测坍落度。
3.钻孔:施工单位在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对钻孔地区水文情况和通过地层要有明确了解,必须对地质钻孔资料作详细研究,决定钻孔方案。
完成的钻孔,应符合图纸规定的允许偏差。
(1)做好试成孔的旁站监理工作;(2)施工过程中对钻孔的孔深、孔径(钻头直径)进行见证测量;(3)钻孔时应采用长度适应钻孔地基条件的护筒,保证孔口不坍塌及不使地表水进入钻孔,并保持钻孔内泥浆表面高程。
护筒应符合以下要求:1)护筒可用钢板或钢筋混凝土制作;2)护筒内径一般比桩径稍大,一般大200~400mm,可根据钻孔情况选用;3)护筒顶端高程,应高出地下水位或孔外水位1.0~2.0m,当护筒处于旱地时,其顶端应高出地下水位 1.0~2.0m,还应高出地面0.3m;4)护筒底端埋置深度,在旱地或浅水处,对于粘性土应为1.0~1.5m;对于砂土不得小于1.5m,并将护筒周围0.5~1.0m范围内的土挖除,夯填粘性土至护筒底0.5m以下。
在深水河床为软土、淤泥、砂土处,护筒底埋置深度应不小于 3.0m;当软土、淤泥层较厚时,应尽可能深入到不透水层粘性土内 1.0~1.5m,或卵石层内0.5~1.0m;5)护筒中心竖直线应与桩中心线重合,除设计另有规定外,一般平面允许误差为50mm,竖直线倾斜不大于1%;干处可实测定位;水域可依靠导向架定位;6)在钻孔排渣、提钻头除土或因故停钻时,应保持孔内具有规定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
4.固孔(1)承包人应采用钻孔泥浆护壁,以保持孔壁在钻进过程不坍塌,但采用全长护筒者除外;(2)承包人可用膨润土悬浮泥浆或合格的粘土悬浮作为钻孔泥浆。
钻孔泥浆不得污染地下水。
根据钻孔方法得适用性得论证,不加掺加物得清水钻仅在监理工程师书面同意情况下才可采用;(3)钻孔泥浆应始终高出孔外水位或地下水位1.0~1.5m;(4)胶泥应用清水彻底拌和成悬浮体,使在灌注混凝土时及至施工完成钻孔保持稳定。
泥浆得性能指标如下表,施工时除相对密度和粘度应进行试验外,如果监理工程师要求,其他也予以抽检;(5)除图纸另有该外,地面或最低冲刷先以下部分,护筒应在灌注混凝土后拔除。
泥浆性能指标要求注:1、地下水位高或地下水流速大时,指标取高限,反之取底限;2、地质状态较好、孔径或孔深较小得取底限,反之取高限;3、在不易坍塌得粘性土层中,使用推钻、冲抓,反循环回钻钻进时,可用清水提高水头(≥2m)维护孔壁;4、若当地缺乏优良粘质土,远运膨润土亦很困难,调制不出合格泥浆时,可掺用添加剂改善泥浆性能,各种添加剂掺量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附录C.1。
5、泥浆的各种性能指标测定方法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附录C.1。
5.钻孔工序(1)桩的钻孔和开挖,应在中距5m内的任何混凝土灌注完成后24h,才能开始,以避免干扰邻桩混凝土的凝固。
在满足此条件下,为加快完成钻孔工作,可以多机同时作业;(2)钻孔应在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如用抓斗开挖,应注意提升抓斗时,下面不致产生真空;(3)软土地段的钻孔,首先应进行地基加固,保证钻孔设备的稳定和钻孔孔位准确,再行钻孔;(4)钻孔时须及时填写钻孔记录,在土层变化处捞取渣样,判明土层,以便与地质面向核对。
6.清孔(1)钻孔达到图纸规定深度后,且成孔质量符合图纸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应立即进行清孔;清孔时,孔内水位应保持在地下水位或河流水位以上1.5~2m,以防钻孔的任何塌陷;(2)清孔时,应将附着于护壁的泥浆清干净,并将孔底钻渣及泥上砂等沉淀物清除;清孔次数按图纸要求和清孔后孔底钻渣厚度及泥浆比重达到规范要求使方可停止清孔,清孔必须用换浆法,不得用清水清孔;(3)对二次清孔质量监理要进行检查,见证测量二次清孔泥浆比重和沉渣厚度值;(4)清孔后孔底沉淀物厚度应按图纸规定值进行检查,沉淀厚度应小于100mm。
7.钻孔检查及允许偏差(1)钻孔在终孔和清孔后,对孔径、孔形和倾斜度,应采用专用仪器测定;当缺乏上述仪器时,可采用外径D等于钻孔桩钢筋笼直径加100mm(但不得大于钻头直径),长度不小于4D~6D的钢筋检孔器吊入钻孔内检测,检测结果应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查;(2)如经检查发现有缺陷,例如中心线不符、超出垂直线、直径小、椭圆截面、孔内有漂石等,承包人应就这些缺陷书面报告监理工程师,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正;(3)钻孔因个符合下表的允许偏差:钻孔灌注桩检查项目及允许偏差8.钢筋笼验收(1)钢筋笼应有强劲的内撑架,防止钢筋笼在运输和就位时变形,在顶面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固定,防止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升。
支撑系统应对准中线防止钢筋笼倾斜和移动;(2)钢筋笼上应事先安设控制钢筋笼与孔壁净距的混凝土垫块,这些垫块应可靠地以等距离绑在钢筋笼周径上,其沿桩长的间距不超过2m,横向周围不得少于4处,但图示者除外,或者采用其他有效方法以保证图纸要求定额保护层得到满足。
钢筋笼底面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3)监理对钢筋笼捆绑、焊接质量(包括下笼焊接质量)验收后,方可吊入孔中施工;(4)桩的钢筋笼应在混凝土灌注前整体放入孔内。
如果混凝土不能紧接在钢筋笼放入之后灌注,则钢筋笼因个从孔内移去。
在钢筋笼重放前,应对钻孔的完整性,包括孔底松散物,重放进行检查。
9.灌注水下混凝土(1)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测孔底泥浆厚度,如超出第6点(清孔)的要求,应再次清孔直至符合要求;(2)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仍达到不到要求,不得使用;(3)孔身及孔底得到监理工程师认可和钢筋笼安放后,因个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并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4)混凝土应用适宜的导管灌注,导管由管径不小于250mm的管子组成,用装由垫圈的法兰盘连接灌节。
导管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再灌注混凝土开始时,导管底部至孔底部应由250~400mm的空间。
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导管底部空隙的需要;再整个灌注时间内,出料口应伸入先前的混凝土内至少2m,以防止泥浆及水冲入管内,且不得大于6m;应经常量测孔内混凝土面层的高程,及时调整导管出料口于混凝土表面的相应位置,并始终予以严密的监视,导管应再无水状态下填充。
如为泵送混凝土,泵管应设底阀或其他的装置,以防水和管中混凝土混合。
泵管应再桩内混凝土升高时,慢慢气体提起;管底再任何时候,应再混凝土顶面以下2m。
输送到桩中的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操作;初凝前,任何受污染的混凝土应从桩顶清除;(5)灌注混凝土时,溢出的泥浆应引流至适当的地点处理,以防止污染或堵塞河道和交通;(6)处于地面或桩顶以下的井口整体式刚性护筒,应再灌注混凝土后立即拔出;处于地面以上能拆除的护筒部分,需待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5Mpa后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