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的一篇浅
显的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海底植物、海底矿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个“景色奇异、物产
丰富”的神秘世界,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既好奇又向往。

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中低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词,理解“波涛澎湃、依然、窃窃私语”
等词,学写“涛”字。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海底世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如:海面与海底的对比;动物们的声音;活动方式等)
2、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配以音乐,使学生优美的意境中
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教师推荐的网页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
2、那么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

(放视频录象)欣赏海底世界。

3、看完录象,你想说些什么?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打开书第96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字词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3、请大家默读课文,在书上找一找能概括海底世界的特点
的词语,把它画下来。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精读课文
1、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呢?同学们,让我们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仔细看看吧!(轻声自读课文)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走)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宁静”
A“依然”还可以换什么词来理解。

课件理解“波涛汹涌”,学写“涛”字
B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你还发现了
什么?课件出示海底的发光鱼
C(轻音乐)听老师读这一段,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
种奇异的景象。

D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却依然宁静;海底一片黑暗却又有
一些星光在闪烁,真是奇妙无穷啊!潜水员们,咱们再潜入神秘的
海底去看看,你还发现些什么?
(2)“――窃窃私语―――”(声音)
A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跟你的同桌窃窃私语一下。

B动物们在窃窃私语些什么呢?我们用水中听音器来听一听(播放课件)
C你们听到各种声音了吗?有的像蜜蜂一样……那是动物们
在窃窃私语哪!
D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窃窃私语的语气来。

指名读,评价。

E师生接读。

(出示课件)
F海底里静中有声,多么奇异啊!潜水员们,你们的发现可真不少,再打开你们的慧眼去看看,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4)动物的活动方式……
A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请画出来。

(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
B他们是怎样活动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再演一演。

(课件演示)
(5)海底的动物们多么有趣呀!还有哪些潜水员有更新的
发现?齐读植物、矿物(5、6段)
3、小结
可见,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海底世界并不止是这些,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海洋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通过上网去了解更多的海底
知识,探索更多的海底奥秘。

(四)、课外拓展(课件展示)
1、我给大家再推荐一个专门介绍海底奥秘的网站:海底探
秘专题学习网
2、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或书店查阅更多有
关海底的知识,办一份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手抄报。

从“雾里看花”到“豁然开朗”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网络”是当今时代的代名词,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看到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看到了它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深刻的影响,然而,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怎样才能有机地整合呢?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雾里看花”,而这一次执教了《海底世界》后,我顿时“豁然开朗”了一些。

一、“整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
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见,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学习语文的必要条件。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阅读课文,它以生动的笔法,
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
海底的物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这篇课文具有一般阅读课文的共性,也有其个性。

海底,对于学
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海底里的生物、矿物,学生更是闻所未闻。

课文中所描写的漆黑的深海星光闪烁,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学生都不清楚。

因此,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就很大。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难免枯燥、抽象,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而运用现
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
观的视频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
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

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教学时我忽视了这一点,课始利用静态的海面创设情景,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结束时播放视频,学生的兴趣才被激发。


二、“整合”能有效突破知识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海底世界》一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
丰富的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对
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亲耳听听奇妙的声音,亲眼看看丰富的物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1、化虚为实,启发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对海面上“波涛汹涌”,海底却依然“宁静”不太理解,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汹涌”一词,而且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黑暗的海底却有亮光这一奇异的景象,而后,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以加深理解。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课件中动物声音的播放,把课文中一行行独立的词句形象地连贯起来,生动再现,再通过朗读去体会“窃窃私语”一词,边读边体会语言的生动。

2、化静为动,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举例描写的几种动物:海参、梭子鱼、
乌贼、章鱼、贝类的样子、特点和活动方式都不是很熟悉,于是,我
借助课件演示了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使它们栩栩如生,趣味盎然。

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调控能力欠缺,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等,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在课程整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