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一、艺术学专业(1301L1)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创作和理论兼能的中西艺术研究人才。
本专业包含的研究方向有:1、外国美术史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从史前到21世纪外国美术的发展、流变,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徐庆平教授,1946年出生于北京。
巴黎大学美术学博士。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国书画研究、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主要教授课程:西方美术史,书法和篆刻。
主要著作和译著有:《光荣属于希腊》(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卢浮宫美术馆》(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世界十大博物馆系列》(总审校,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奔腾尺幅间》(编著,百花出版社,2000年版)、《西方艺术史》(译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名人传记•莫奈》(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东方美术史》(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
曾应邀赴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欧美亚洲各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收藏。
2、中国美术史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自魏晋至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流变,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陈传席教授,1950年9月1日生,198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攻读史论专业,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年9月至1985年任职安徽省文化厅期间,曾组织中国美术界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全国36家博物馆精品联展,在国际美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1986—1987年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
1987年9月回国,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1993年3月任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古典文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从事艺术史和文学史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艺术美学研究、艺术批评、中国画技法实践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
主要教授课程:中国美术史专题、美学主文献研读等课程。
主要研究成果:《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和大家》、《陈传席文集》(九卷)、《悔晚斋臆语》等3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其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画年鉴》。
导师付阳华副教授,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2年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授课: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书画鉴藏、20世纪中国绘画等。
研究领域为中国绘画史中的风格流派、画家、作品、题材演变以及地域美术研究,绘画鉴藏和画论研究。
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香港《新亚论丛》等,有著作《赵孟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明遗民画家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元四家》(合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并编著有《中国绘画经典(明清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参和撰写《东方美术史》等教材。
任《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明清两编主编,获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一等奖,教育部第6届高等院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导师马躏非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1年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2013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
主要授课:外国美术史、名作分析等课程。
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美苑》、《中国书画》、《台湾辅仁大学学报》等,出版著作《董其昌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参和撰写《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3、中国书法理论和实践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变,书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及其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论、方法等。
导师郑晓华教授,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美术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九届全国青联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史论、书法理论、书法创作。
主要教授课程:原著选读、经典碑帖研究、创作研究、书法和篆刻。
主要研究成果:《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书谱》(中华书局,2012年版)。
《艺路鸿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艺术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10年版)。
《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书法史话》(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书法艺术欣赏》(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版)。
《翰逸神飞--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4、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本方向主要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中,破除“西方中心论”,进行中国美术同外国美术(包括东西方)的比较研究。
包括中外美术的发展、交流研究,方法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方法、艺术思潮等的研究。
导师王文娟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方向)。
2013年—201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1、中外美术比较研究;2、艺术哲学;3、美术理论和当代美术批评。
主要教授课程:艺术哲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比较研究、西方美术史(现当代部分)等。
主要研究成果:《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获“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二等奖),《东方美术史》(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
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艺术世界》、《清华美术》、《中国书法》、《雕塑》、《舞蹈》、《人文杂志》、《东方》、《书艺》(韩国)、《2006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湾辅仁大学)等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导师马躏非副教授, 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1年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2013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
主要授课:外国美术史、名作分析等课程。
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美苑》、《中国书画》、《台湾辅仁大学学报》等,出版著作《董其昌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参和撰写《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5、美术理论和批评本方向旨在研究美术理论的本体论问题及方法论探寻,研究美术批评史的流变和美术批评大家的文献,并关注当代美术的批评发展。
导师王文娟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方向)。
2013年—201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1、中外美术比较研究;2、艺术哲学;3、美术理论和当代美术批评。
主要教授课程:艺术哲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比较研究、西方美术史(现当代部分)等。
主要研究成果:《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获“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二等奖),《东方美术史》(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
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艺术世界》、《清华美术》、《中国书法》、《雕塑》、《舞蹈》、《人文杂志》、《东方》、《书艺》(韩国)、《2006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湾辅仁大学)等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二、音乐学专业(1302Z1)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理论和实践兼能的中外音乐研究人才。
本专业包含的研究方向有:1、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本方向主要研究国内外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流变和传承,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赵方教授,1960年出生于湖北。
先后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武汉音乐学院本科小提琴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市舞台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委。
创作公演多部大型舞剧、歌曲百余首及大量舞蹈、电视剧、电影音乐。
代表作大型舞剧《土里巴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山乡书记》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华表奖”,歌曲《百合》获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
著作《20世纪中国名歌名曲赏析》。
2、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方向:本方向主攻视唱练耳教学和研究,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中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比较研究。
导师王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视唱练耳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受聘于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所院校讲授视唱练耳课程,主要成果有:我国第一部自主研发的多媒体一体化软件教材“考生听力冲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法国雷卡视唱系列教程(上海出版社,2011)等;主持参和包括“视唱练耳和多媒体教学研究和使用“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十项;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V字图标节奏同步速记法》从理论到实践上较有成效地解决了视唱练耳教学中听写记谱的问题;获得奖项有:广播电视部电教节目二等奖(电视讲座:儿童五线谱入门,1989),全国首届奥林匹克音乐能力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1992),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和乐理试题设计大赛(乐理课件和听力课件)优秀奖(2007),全国艺术高校视唱改编&创作&演唱大赛优秀奖(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