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小学黄金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以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前提。

然而,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对学生发号施令。

教师的这种“自然权力”使学生的想象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求知欲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死气沉沉、充满郁闷的课堂中,学生表现被动,过于拘谨、崇尚权威、缺乏自信、不敢创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客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课题的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多方面的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人的认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反之,则思维凝阻,操作迟缓,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人文教育理念出发,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的主流教育思想,主张对人的价值多元化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弘扬。

教师要重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

解释学与现象学也给予我们启示。

解释学关于“理解即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观点及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供依据:关注师生关系本身的教育意义,关系本身就是教育。

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师生关系甚至决定了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拟建为了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特别选定四年级2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法、访谈法及课堂观察法等方法,具体分析本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从问题出发,进行教育实践研究。

2002年2月对本校四年级239名学生进行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深感不满和失望。

学校领导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同时,组织课题组教师随堂听课52节,现场记录课堂师生的表现,分析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但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加强师德修养,认真转变观念教师必须放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放弃教师权威思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然而,在我们的校园和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人格和尊严,压抑学生个性、情感的行为。

可悲的是有的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能认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不良行为,反而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学生好。

例一:一教师点四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生字。

其中一个体态过胖的学生错误太多,老师愤怒之下,对该生说:‚我现在再报几个字你听写。

‘愚蠢’的‘愚’;‘蠢猪’的‘蠢’;‘笨蛋’的‘笨’;‘肥猪’的‘猪’;最后是该生姓名‛。

全班同学一阵哄笑,该生面红耳赤,怎么也不肯写上自己的姓名,老师拿起粉笔,补齐:愚蠢+笨猪=×××。

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为此,我校开展了以“铸师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演讲、教育经验总结、组织“赞我心中的好老师”学生来信推荐活动、举办“教师课堂用语”“作业批语”的征集与评比活动等。

全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近一年的实验,我校全体教师都写了各自的教育经验总结。

其中有《爱心——成功的金钥匙》、《心跟孩子贴得更近》、《和风细雨润童心》、《师爱无价》等等,不胜枚举。

(二)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中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光从理论上、意义上认识师爱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爱生之情转化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爱生之行,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由此导致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1、在教学中满足学生依恋的需要依恋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料和爱抚。

学生不仅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知识、技能,而且也期望教师能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这种需要甚至成为他们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源泉——努力学习是为了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认可和赞许。

教育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学习动机中的“附属内驱力”。

因此,教师要清晰认识到学生的这种需要,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人际交往予以尽量多的满足。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次体育课测试400米跑,跑得满头大汗的我喝了一袋冰水,顿时觉得肚子疼痛。

语文课上,我无精打采。

张教师悄悄地走到我身旁,关切地问我,不舒服吗?我说肚子疼。

老师趁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到办公室给我倒了一杯热茶,微笑着递到我的手上,就像我的母亲一样。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觉得肚子也似乎不疼了。

这使我想起了写字课上,张老师拿出纸巾轻轻地擦着我的脸,原来我不慎将墨汁涂到了脸上,我还没注意到呢!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般爱着我的老师!‛2、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需要(1)在教学中,要注意平等施教。

要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决不可“居高临下”,摆出一付说教面孔。

应努力倡导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权利。

作为教师,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尊重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也不要武断地指责学生所说的不对,更不能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天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天性时常会自然地流露:爱玩、好动、喜欢小动物,看待事物比较片面,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理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常常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事情来。

如果教师对学生行为一味地指责,毫无宽容之心,或者做出过激的行为,使学生饱受责骂之苦,把“尊重学生”弃置脑后,势必使师生关系紧张。

一天上午,四(一)班的语文王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课,同学们也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突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只鸟飞进了教室,在教室里乱飞乱撞。

同学们以惊喜的目光,追逐鸟的行踪。

爱好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怎样既不抹杀他们的天性,又能使课堂教学正常地进行下去呢?这时王老师灵机一动,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这只鸟真漂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下节课我们写一篇习作,好吗?‛‚好‛满堂炸雷似的回答。

一堂生动的观察课开始了。

由于同学们观察仔细,且边观察边议论,情绪高涨,作文都感到有话可写,连平时作文总写不出具体内容的同学,这次作文也写得生动充实,作文评讲时,老师和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在笑声中,教师的心与学生贴得更近了。

(4)在教学管理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为维持教学秩序,严肃课堂纪律,必须要制止、纠正或处罚一些违纪行为,往往会与学生发生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尤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针对的是学生违纪行为,而不是违纪的学生;对于违纪行为我们要按原则管教,但对学生本人则仍应尊重,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由于学生的自尊感强烈而又易于过敏,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学生自尊心,引起消极反应,既削弱教育效果,又影响师生关系。

但如果教师处理得当,既纠正了学生的违纪行为,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能使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的良好契机。

3、教学中满足学生的理解需要理解需要也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社会性要求。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对理解的渴望,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的理解,去赢得学生的心。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这种表现,往往以为学生在调皮捣蛋,或哗众取宠,或故意在找岔,戏弄教师,这样便会误解学生,导致师生间的隔阂。

例如:四年级一位语文教师教《麻雀》一课,当老师问:“麻雀妈妈是怎样跟猎狗搏斗的”这一问题时,一位平时颇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让他“说说看”。

不料,这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这只老麻雀不一定是麻雀妈妈,也可能是麻雀爸爸。

”这时老师一时语塞,脸上颇为尴尬,便板着脸高声呵斥:“谁叫你问这个问题,上课为什么不专心听讲?听清楚老师的问题了吗?”这种缺乏理解的质问无疑是对学生极大的伤害。

只有当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同孩子心心相印时,师生间的距离就拉近了,学生明显地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喜爱感,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产生出对学生有所理解而引发的愉悦体验。

4、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德需要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会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论、举止,同时也以一定的道德准则来审视、评价和要求他人,从而产生相应的求德需要。

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的形成,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且也会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对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两个多年前,孔子就曾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师生交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模范和表率作用更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使学生深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获得优良品质的熏陶,而且能为学生直接树立效法和模仿良好品行的榜样,同时还是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教师敬佩和爱戴情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源泉。

其次,对学生要公正合理、无私无偏。

公正无偏,本来就是师爱的基本特征。

教师是否能在行动上体现这种公正性,以满足学生的求德需要,是十分关键的。

可以说,教师在师生交往方面所表现的道德品质中最突出的,最引起学生关注的便是“公正”。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在实验前测的问卷调查中“你觉得老师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吗?”有82%的学生回答不公正。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交往时,必须坚持公正原则。

无论在打分、评价、奖惩时,还是在处理学生间或师生间的一些矛盾、冲突时,教师都不能有所偏袒,以求取信于每一位学生,得心于所有教育对象。

(三)运用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能增进了师生感情,其妙处在于:1、遇到特殊情况,教师首先保持了冷静,巧妙地加以解决。

2、“化险为夷”,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维护了课堂上学生的自尊心,又确保了教师威信,从而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4、教育方法独特而有效,当学生“发狂”的时候,教师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

例如:一节写字课上,老师讲完字的结构在黑板上做示范练习。

一位平时不爱练字的学生在下面模仿老师的动作,引得一些同学哄笑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