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调谐厚度2.倾斜因子3.波的吸收4.第一类方向特性5.动校正二、叙述题1.试叙述Kirchhoff绕射积分公式的物理含义。
2.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述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三、证明题试证明地层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地层吸收系数呈反比关系。
四、画图题1.请示意画出SV波倾斜入射到两层固体介质的弹性分界面上时产生的新波动。
2.请示意画出定量表示地震薄层顶底板两个反射波相互干涉的相对振幅与视厚度间的关系曲线。
五、回答问题1.粘滞弹性介质(指V oigt模型)中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如何?2.垂直地震界面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公式是什么?其物理意义如何?3.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物理机制?4.利用初至折射波可获得什么资料?5.为什么说地震检波器组合法能压制面波干扰?6.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7.计算双相介质波速的时间平均方程如何?8.地震波倾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与哪些参数有关?六、分析题1.分析下面各图表示的意义。
2.分析各图中曲线的特点。
图1图2地震勘探原理 测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频散现象 4.球面扩散 二、说明下列表达式的物理意义1.1111+++++-=i i i i ii i i i V V V V R ρρρρ 2.1,21,02112=⎪⎪⎭⎫⎝⎛=n r r A A n3.dK dCKC V R += 4.)(0kz wt i z e e --=αϕϕ三、填空题1.地震波沿( )方向传播能量最集中,沿( )方向传播为最短时间路径。
2.在)1()(0z V z V β+=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 )特点,等时线是( )特点。
3.在( )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顶点相重合。
4.介质的品质因数Q 值与吸收系数α间的关系为( )。
5.VSP 剖面中波的类型有( )。
6.第一类方向特性指的是( )。
7.检波器组合利用( )特性,压制面波干扰。
8.检波器组合法压制随机干扰波是利用( )特性。
9.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波是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 )差异。
10.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
11.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 )判断断层位置。
13.韵律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4.递变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5.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 )成份衰减快。
16.地震纵波在地下传播中遇到固体弹性分界面时可产生( )波动现象。
17.在( )情况下,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处只产生同类波。
18.面波的( )特点用于工程勘查中。
19.地震薄层厚度横向变化时,顶底板的反射波会产生( )现象。
20.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简化数学模型为( )。
四、回答下列问题2.试阐述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3.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4.地震检波器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处? 五、证明题1.试证明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时相对振幅达最大,厚度等于4λ。
2.试证明在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变换到P -τ域内为椭圆。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1. 波阻抗2. 时距曲线3. 规则干扰4. 视速度5. 动校正6. 均方根速度7. 振动图8. 观测系统9. 转换波10. 低速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波在各种介质中沿( )传播,满足所需时间( )的路径传播。
3. 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是( ),极小点坐标是( )。
4. 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 )不同来压制干扰波。
5. 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 )。
6.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 )。
7. 在同一种岩层中,横波速度( )纵波速度。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写出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简要分析该方程与相同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的异同。
2.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哪两方面的含义?3.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是什么?4. 地震野外工作的试验项目包括哪些内容?5. 简述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完成的任务。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述地震测井与声速测井的差别。
五、综合题(共10分):请在地层模型中绘出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地震波,并标出相应的类型名称,包括:直达波、入射波(P )、反射波(P-P 、P-S 波)、透射波(P 波、S 波)、折射波、滑行波、面波。
11,v ρ《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1. 费马原理2. 直达波3. 倾角时差4. 波阻抗5. 纵测线6. 平均速度7. 波剖面8. 全程多次波9. 水平叠加10. 射线平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分为( )和( )。
3. 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是( ),当界面埋藏越深,盲区( )。
4.根据干扰波的出现规律,可以分为( )和( )。
5. 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 )。
6.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 )。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地震测井方法可获得什么资料? 2. 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 简述浅层折射的野外施工要求。
4. 地震勘探的野外生产工作包括哪些内容?5. 造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假象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断面反射波的主要特点。
震源地 表介质122,v ρ 介质22vv >2、试述叠加速度谱的制作过程。
五、综合题(共10分)如图所示,界面倾角是φ,激发点O 到界面的法线深度是h ,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波速是V ,坐标系的原点在激发点O ,x 轴正向与界面的上倾方向一致,试求只有一个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五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1. 波动2. 有效波3. 非纵测线4. 水平分辨率5. 地震构造图6. 道间距7. 等值线距8. 地震勘探9. 全程多次波10. 异常波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关于波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射线是直线;在( )中,射线是曲线;在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上,存在( )定律和( )定律(包括“全反射”现象)。
费马原理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 )的条件。
3.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 )。
4. 地震勘探生产工作的三个环节为( )、( )和( )。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地震波类型如何分类?2. 地震剖面解释的任务是什么?3. 标准层应具备什么条件?4. 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是什么?5.简述低速带测定工作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绘制地震构造图的方法。
2.地震勘探试验项目包括哪些?地震勘探试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综合题(10分):已知一个由三水平层构成的地质模型(各层层速度和厚度参数详见下图),水平层反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为:222Rvx t t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式为:∑∑===n i ni iii R tv t v 112/请计算:(1)一、二层的叠加速度;(2)偏移距x =500m 处,地震波经过各个波阻抗界面时的旅行时。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六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波2. 波前3. 振动图4. 波阻抗5. 正常时差6. 偏移距7. 规则干扰8. 观测系统9. 鸣震10. 等效速度 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30分) 1. 地震勘探生产工作的三个环节:( )、( )、( )。
2. 当有效波的频谱与干扰波的频谱不重叠时,滤波器频率特性中心频率应与( )的主频相同。
当有效波与干扰波的频谱发生重叠时,滤波器的主频应与有效波频谱同干扰波频谱之比值( )处的频率相同。
3. 波以 角入射到界面上,则沿界面观测的视速度Va 与真速度V 的关系:( )4. 对地震测线的两点基本要求为:( ),( )。
5. 单边放炮,48道接收,六次复盖观测系统中,每放一炮可移动( )个道间距。
6. 目前炸药震源分普通炸药震源及爆炸索两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爆炸力强的炸药为主要材料,需要雷管进行引爆,以及产生的脉冲尖锐,频率范围较( )。
7. 多次反射波有一下几种类型:( )、短程多次波、微屈多次波和( )。
8. 用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主要是利用多次波与一次反射波之间( )的不同。
9. 当地层倾斜时,对水平叠加效果的影响可归结为两方面,即( )分散的影响和把倾斜界面当作水平界面计算动校正量造成的( )的影响。
三、问答题。
(共16分)1. 地震勘探野外试验工作的项目有哪些?(8分)2. 确定检波器组合参数的步骤和基本原则是什么?(8分)四、试说明用不同速度动校正后,对一次波和多次波的影响。
(8分) 五、大致画出只有一水平层时的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
(每画出一条曲线为2分,共6分)《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七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0分)1. 地震勘探2. 波后3. 波剖面4. 视速度5. 时距关系6. 正常时差7. 检波器组合8. 共反射点叠加法9. 剩余时差10. 均方根速度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30分)1. 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 )、( )、( )等。
2. 我们通常用( )特性和( )特性这两个概念来描述一个系统的性质。
3. 面波的主要特点是( )和( )。
4. 地震组合法形式一般有( )、( )和( )等三种。
5. 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工作的步骤有( )、( )和地震波的接收。
6. 陆上非炸药震源主要分为撞击型和( )。
7.检波器组合法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 )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方法。
8. 我们在进行动校正时,实际上不管地层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都用( ) 动校正公式计算动校正量进行校正。
三、问答题。
(共20分)v 3=3000m/s炮点1. 惠更斯原理指的是什么?(3分)3. 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可分为哪几种?(4分)4. 什么是偏移距、道间距、炮检距?(6分)5. 选择检波器组合参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分)四、通过用折射波法观测,可以得到一条直达波时距曲线和一条折射波时距曲线,以它们作为基础资料,试说明用浅层折射法测定只有一水平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