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道德修养名言
[标签:栏目] ,古人重视道德修养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无名氏
1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1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
1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20、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2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23、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2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2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
2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诸葛亮
2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3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司马光
3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3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3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3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3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
3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39、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4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
4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4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43、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
4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汉书》
45、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司马光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4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
4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
4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铎
5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51、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5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5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5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5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5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
58、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
5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6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6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6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
6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64、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6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6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
6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6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
6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7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71、知而好问者圣倾,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
7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73、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杨继盛
7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7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7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7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
7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7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8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
8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8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8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