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近两年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近两年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近两年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岭回归方法,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消费、国际游资、原材料成本、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因素对于物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投资和政府支出则无显著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稳定物价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物价指数;影响因素;岭回归;多重共线性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CPI不断走高,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突破3%,达到3.3%;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2011年一二月份,涨幅依然有 4.9%。

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

为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国16条”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因此,如何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面对物价上涨出现的新特征,要想找到有效遏制方法,当务之急必须寻找推动此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以前大多数研究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影响单个因素与CPI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没有比较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大小。

有些研究虽然考虑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但却没有较好地考虑计量经济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存在。

因此,笔者将借助岭回归,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对影响我国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判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不仅可以消除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同时可以更大限度地考虑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信息。

一、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1、变量与数据的选取传统的货币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供应量的趋势增长率,王珍(2006)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选取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国际游资这3个解释变量。

同时,国家统计局课题组通过对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揭示了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出现的一些新的成因:如国际市场价格传导;经济过热带来的投资和消费剧增,而供给瓶颈制约引起生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地方政府过于追求高速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巨额财政支出;能源、原材料、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相关领域价格上涨等因素。

因此,结合此次通胀的新特征,我们又加入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成本等5个解释变量。

我们以当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共25个月度的相关数据样本,对我国近期物价上涨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选取的变量和衡量指标如表1。

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经网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各期月度数据。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部分指标的月数据是通过两月月末累计额相减获得,我们把数量指标的单位都折算成亿元,外汇储备月数据则按美元和人民币当月平均汇率折合成人民币。

在做岭回归分析之前,我们对CPI 指数先进行了季节调整,同时对各变量数据做取对数化处理。

二、实证分析过程采用岭回归方法估计下列计量经济模型:从多元回归的结果来看,拟合度是较高的,回归方程的F检验也是显著的。

但是除了X4,其他系数回归系数的t检验对应的p值都大于0.05,即系数不显著,这表明自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

并且,多重共线性的检测结果表明,X1、X2、X3、X4、X5、X8 6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大于10,其中,X3的方差膨胀因子甚至大于了100,这进一步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岭回归运用SAS9.2软件,我们得到了不同岭参数下各自变量的岭回归系数,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到:当岭参数k从0到0.4时,各回归系数值变化较大,这就是多重共线性所引起的异常变化。

当k达到0.4之后,岭回归系数值趋于稳定,再参照R2值,当k=0.4时,R2=0.8781仍然较大,因此可选取岭参数k=0.4。

此时三、实证结果分析从前面的岭回归结果可以看出,8个自变量中只有X6 (投资)、X7(政府支出)与因变量的关系不显著,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且5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X4(国际大宗商品价格)、X5(消费)、X3(国际游资)、X8(原材料成本)、X1(货币供应量)、X2 (外汇储备)。

具体影响如下: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因素在这几个因素中对CPI的影响是最大的。

回归结果显示,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每增加1%,则CPI增加0.2097%。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回暖,使得全球初级产品需求量扩大,加上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市场铁矿石、石油、煤炭、农产品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一方面直接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推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2、消费岭回归结果显示,消费在这几个因素中对CPI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每增加1%,则CPI增加0.1820%。

这一结果与凯恩斯提出的需求拉上论相吻合。

需求拉上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GDP将近40万亿,同比增长10.3%,内需延续了2009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增速依然较快,内需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个百分点,对增长的贡献率为92.1%。

3、国际游资岭回归结果显示,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游资每增加1%,则CPI增加0.1604%。

可见在过去两年中,国际游资的炒作对CPI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为一种输入性通胀,巨额的外汇占款会加大国内货币的投放量,从而增加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

根据今年2月中旬外管局首度公布的官方预估数据,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

说明近两年来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是影响CPI上涨的重要因素,其大量涌入势必将对未来物价上涨产生新一轮压力。

4、成本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CPI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结果显示成本每增加1%会促使CPI增加0.1508%。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GDP 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

在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不堪重负,形成了新的瓶颈制约,从而引起这些领域价格水平的迅速上涨,并最终推动全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5、外汇储备和货币因素结果显示:货币发行量每增加1%会促使CPI增加0.1104%,而外汇储备每增加1%会促使CPI增加0.0965%。

这与货币主义的思想基本一致,说明在我国,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能影响物价的变化。

而外汇储备直接构成一国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影响物价上涨。

近两年来,货币信贷量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也是导致当前物价迅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