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纲要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纲要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物理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44课时
设计者: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背景
学生在八年级上期已经学习了声、光、热等部分物理知识,具备了基本的物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例如速度、重力、摩擦力、杠杆、浮力等概念,所有的科学内容在引入时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和各种技术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力学探究活动内容丰富,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目标
1、通过体验、实验等过程,理解力(弹力、重力、摩擦力)
及其相关概念(压强、功、功率、能量)的形成过程,知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机械能转化等物理规律的前提条件、形成过程。

3、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组装杠杆、滑轮组等简单机械,掌握机械效率、杠杆平衡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知道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等物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能有意识地应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树立环保和节约资源、能源的意识,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内容
实施
1、课程资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案: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

(3)网络:科学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4)多媒体:科学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过程。

(5)试卷:根据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命制的试卷。

2、实施策略
(1)学案:建议实行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模式,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制相应的导学案,利用“导学案”导学。

物理新授课的课堂一般结构是: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发现共性问题)、课堂讲授(释疑解惑)、总结梳理(形成网络)、反馈矫正(达标检测)、延伸迁移(拓展能力)。

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情增减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实时适当的评价。

(2)实验:除完成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必做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之外,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创造性实验,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强化方法意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进行实践活动。

比如《压强》一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估测你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在实践活动中,既知道了一种估测方法,又加强了计算能力。

此外,教材中安排有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实验,比如“自制水气压计”、
“塑料袋热气球”、“自制简易密度计”等,这些活动可以由学生在课下完成,通过小组评比进行评价。

(4)复习整合: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一些讨论、调查、实验探究等,形成初步的、较为完善的知识轮廓。

通过师生交流,能对物理知识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单元复习课和期末总复习,学会对知识的梳理,逐步完善学习物理的方法并建立起力学知识体系,并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评价
学生的学期成绩以分数呈现,由过程性评价(30%)、学业水平测试(70%)两部分组成。

1. 过程性评价(30%)
(1)作业情况(10%)
评价依据:是否及时上交;是否独立完成;是否纠正错题;是否干净工整。

评定等级:优(9-10分)、良(7-8分)、合格(5-6分)、不合格(0-4分)。

(2)实验情况(10%)
评价依据: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设计实验步骤、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是否能结合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

评定等级:优(9-10分)、良(7-8分)、合格(5-6分)、
不合格(0-4分)。

(3)阶段性测试(10%)
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合格,0-59分为不合格。

2.学业水平测试(70%)
(1)90-100分为优;(2)80-89分为良;(3)60-79分为合格;(4)0-59分为不合格。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上述各部分组成,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0-59分)四个等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