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权与集权

分权与集权

集权与分权三、集权与分权1.集权与分权(1)集权与分权的含义集权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力分散到整个组织之中。

(2)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标志一般组织的集权或分权程度,往往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确定:第一、决策的频度---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频度或数目越大,分权越高;上层决策数目越多,集权就越高第二,决策的幅度---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职能越多,分权越高;组织中较高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范围越宽,涉及职能越多,集权越高。

第三,决策的重要性---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只影响该部门的日常管理,而不影响该部门今后发展,分权越低;反之越高。

第四,对决策的控制程度---如果上级对下级的决策没有任何控制,分权越高;反之越高。

(3)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第一,决策的代价---较重要、耗费较多的应由较高管理层作出,重大决策不宜授权。

第二,决策的影响面---影响面比较大的决策权应集中使用。

第三,组织的规模---组织规模大,决策数目多,宜于分权;反之,宜于集权。

第四,主管人员的素质与数量----素质高,经验足,数量足,可分权;反之,则应集权。

第五,控制技术的完善水平---比较完善的可以分权。

第六,环境影响---环境越不稳定,各层主管人员管理幅度越受限制,应当集权。

2.授权(1)授权的含义授权是指上级委托给下级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具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在授权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一下问题:授权不同于代理职务:代理职务是平级关系,授权是上下级关系。

授权不同于助理或秘书职务:助理或秘书的工作不承担责任,被授权者承担相应责任。

授权不同于分工:分工中的各成员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授权具有上下级关系。

授权不同于分权:授权是上下级之间短期的权责授予关系,而分权是长期授权。

(2)授权的基本原则第一,视能授权第二,明确授权范围第三,不可越级授权---只对直接下属授权第四,适度授权第五,适当控制领导干部如何把握集权与分权摘要: 集权制与分权制,是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类型,这两种类型各有利弊。

任何领导系统中都有集权和分权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掌握集权与分权的度。

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正职与副职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问题。

关键词:集权与分权关系正职副职权力江泽民主席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工作做得如何,班子状况怎样,同…一把手‟关系很大,因而必须对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1]正职领导者,是担负着总揽全局、统一指挥的全面责任的人。

正职领导者的角色定位是:处于核心位置、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

这个定位就决定正职领导者在运用权力中的主导地位。

正职领导者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应该做到“五要五不要”:1 要集权而不要揽权正职就是主官,主官就要主政,主政就要集权。

如果正职手中没有集中的权力,在一个单位就不能起到统帅和统管的作用,更不能形成统一领导和指挥的核心。

正职领导者要善于把握集权的度。

该集中的要集权,不该集中的要善于授权或分权。

那么怎样把握集权的度呢?在这方面,我们党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

”[2]事关全局性、方向性、政策性、协调性等方面的权力是不能授予任何人的,正职领导者必须独揽。

但是,主官又不能独揽一切权力,小权是要分散、分工的。

不能事事都是你说了算,都由你拍板,都由你去干,结果在许多单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主官忙的团团转,副职闲的没事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职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决不能事必躬亲。

2 要放权而不要弃权罗素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荣誉欲望。

放权就是授权、分权,实行分而治之。

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群体对权力和荣誉的欲望,有利于调动群体的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副职的作用。

正职对副职的分权放权,要做到八个字:放心、放手、放权、支持。

在授权、分权时,要把权力和责任一并授予对方,这是领导者科学授权的重要原则。

但是,主官必须切记放权决不是弃权。

对副职分管的事不能不管不问,出现失控的局面。

不能出现什么都是副职说了算的情况。

更不能出现参谋比局长大,局长比部长大的现象。

正职领导者必须防止出现主动和被动两种弃权现象,防止出现权力真空。

3 要决断而不要专断毛主席说,领导的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

这两者都需要领导者要善于决断。

所谓决断就是决策、拍板。

主官必须具有善于决断的能力,当副职向你请示汇报时,必须有主见,决不能优柔寡断,更不能让副职自己看着办,这是主官的失职,也是缺乏领导能力的表现。

但是,决断又不是专断。

江泽民主席强调指出:“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3]在你的单位如果没有党委时,主官领导者也不能你个人独断专行,特别是在重大问题决策时,也要征求班子成员多数人的意见,这是组织原则,也是领导者民主作风的体现。

4 要有为而不要争功任何一名领导者当他获得组织赋予的职位以后,都渴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有所作为,创造出最佳的工作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与主要领导者的个人努力分不开。

但是,作为主要领导者必须明白,你的工作成绩决不光是你个人奋斗的结果。

各级领导者所取得的成绩,是和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

领导活动实质上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离开党的领导,离开组织的帮助,离开群众的支持,你个人是无所作为的。

因此,主官领导者切不可争功争利。

一个单位有了成绩,当然是主官领导的好,这个功无需你去争。

作为主要领导者有功不争功,不仅是一个领导者的品质问题,领导风范问题,同时也是领导艺术问题。

实践证明,一个领导班子搞不好团结,其主要原因,一是权力之争,二是名利之争。

正职领导者必须具有见荣誉就让,有功不争功的良好品质。

其实在荣誉面前你的姿态越高,你的威信就越高,说话的力度就越大,别人对你就越服气。

5 要负责而不要诿过领导者就是某一方面的负责人,主官领导不但要敢于负责,而且要敢于负全责的意识。

从宏观上讲,有了成绩是你负责的结果,出了问题也是你主官领导的责任。

特别是当你的副职领导出现了失误时,你更不能把责任推到副职身上。

而且你首先要承担领导责任,不能怕影响自己推脱责任。

主官应该有推功揽过的品质和胸怀。

总之,有功不争功,有过不诿过,也是领导者搞好班子团结,创造领导环境,提高领导威信,塑造领导形象的重要艺术之一。

副职领导者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又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是协助正职领导者考虑全盘工作而又负责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体工作实施的领导者。

副职领导者正确运用权力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应该做到以下四点:5.1 找准自己位置,做好分管工作副职领导者的角色定位是:参与全局决策、负责具体工作。

具有参与决策权和局部工作领导权。

因此,副职领导者必须有很强的角色意识,这种角色意识体现在五个方面:维护核心意识、积极配合意识、敢于负责意识、服从大局意识、做好本职意识。

这就要求副职领导者在工作中做到:主动不越位、辅佐不离位、周密不空位、负责不涩位。

副职是主官的助手,必须具有对主官负责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又不能侵权越位,这既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也是对主官领导的支持。

5.2 尊重上级意见,不搞分庭抗礼副职领导者要做到四句话:尊重领导、服从领导、不与主角“争戏”、维护主官权威。

一个单位能否正常地开展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这个单位的领导能不能构成一个核心,在一个单位的领导层来说,如果有党委的,党委领导是核心。

没有党委的,正职是主持全盘工作的,正职应该成为领导核心。

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副职没有权力和正职比高低。

所以副职要服从领导,尊重领导。

特别是当你的意见与正职领导不一致时,副职必须服从正职领导者的意志,在思想和行动上不能有任何反对的表示,这就是组织原则和纪律。

5.3 要有全局观念,发挥智囊作用副职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的职权范围和作用性质。

副职要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主官负责的精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从本单位建设的大局出发,关心本单位的长远建设。

在研究总体规划、讨论措施、制定方案、处理问题时,副职要为正职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起好智囊作用。

5.4 敢于承担责任,不把矛盾上交矛盾和问题每时每刻都存在,作为一名称职的副职领导,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当好助手,不回避矛盾,不轻易上交问题,只要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就要力求妥善解决,为正职分忧。

副职领导者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有能力独立解决矛盾,才能让正职领导集中精力解决带全局性的问题,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张成福边晓慧:超越集权与分权,走向府际协作治理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669 次更新时间:2014-01-31 22:07:45进入专题:央地关系集权分权协作●张成福边晓慧【内容提要】“集权、分权视角”是分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流思路。

随着治理环境的演变与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这种致力于权力结构优化、寻求权力平衡并以权威和控制为目标的分析范式日益显现其局限性和不足。

超越集权与分权,转而关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过程、政策发展与治理绩效,构建中央与地方基于合权共享、责任共担与双向互动基础上的协作关系等成为分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思路。

构建中央与地方的协作关系,同时意味着从传统的以权威控制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向协作治理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集权/分权/协作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始终是自国家产生后被广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它不仅从根本上关系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更直接影响着一国的国家能力与治理绩效。

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集权、分权视角”成为分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流范式。

尽管对于“集权、分权孰优孰劣,集权、分权孰多孰少”尚存在争议,但是,集权、分权视角下的“央地关系”改革的基本共识在于:充分发挥集权、分权的制度优势,同时,避免超越集权、分权的底线,并最终致力于权力结构的优化与平衡。

整体来看,集权、分权视角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央地关系发展与演变具有很强的解释效力。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当代公共议题与公共问题日益复杂,集权、分权视角的限度不断显现,仅仅拘泥于集权、分权来考察现代社会的央地关系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无益于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对于我国来说,超越集权与分权,寻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思路成为进一步适应公共治理新环境,解决公共治理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