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哲学家如孔子、荀子等都曾经提出了“天命所归,民之所欲行也”、“有道之德,执政者为公”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论争。
1.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是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一种政治理论,在该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权利的侵犯和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国家应该是最小化的。
2. 福利国家理论
福利国家理论是20世纪欧洲和北美洲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为国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贫穷。
在福利国家理论中,国家的作用是积极介入社会,并通过分配资源、调节市场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国家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被视为市场的调节者和监管者,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市场自由和企业自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则是劳动人民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应该承担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同时推进劳动人民的利益。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诉求和依赖的反复循环还是互动共构?
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应该尽可能少干预社会,而福利国家的支持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阶级统治的反应,是双方互动的反映。
现在,许多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重构,双方不同的诉求和依赖通过互动共对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
2. 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政治体制?
对于国家治理的主体,一些人认为,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因为它是国家权利集中的代表。
然而,在政治体制领域中的拆建进程中,发现政治体制的结构和角色设计也对国
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正是政治体制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框架和制度基础,同时,政治体制也决定了国家治理政府、市场、社会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结论
通过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的梳理,不难发现,由于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较为理性和平和双方依赖互补理根是献给寻找国家和社会之间更好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