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除了意大利在文化艺术诸方面成为先导者以外,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为中心也逐渐出现了新文化、新艺术的曙光。

就绘画艺术而言,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又一个繁盛之地(重要)。

“尼德兰”(荷兰语Nederland,等于英语Netherlands,也就是荷兰)一词意为低凹之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希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相当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它面临大西洋与英国遥望,南由莱茵河为纽带与整个西欧相连接。

早在中世纪时,它就因地理优势而成为北方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由于雕刻作品现存极少,在15世纪尼德兰美术中绘画方面的成就便显得非常突出了。

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祭坛画与独幅木板画,因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使得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有宗教气息,总的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

加、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却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罗伯特·康宾长期在图尔奈(Tournai)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

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

当时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

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画了窗外街景,可谓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

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

《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扬·凡·埃克于1432年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这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

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

《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

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

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

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

《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扬·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画的发明者),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

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扬·凡埃克更擅长画肖像,他已完全摆脱了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而能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外貌和个性特征,《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

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

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约1399—1464)也是15世纪前半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出生在图尔奈,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

1432年他在图尔奈成为独立画家,后来迁居布鲁塞尔荣获该市艺术家称号。

1450年曾去意大利,备受欢迎与尊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扬·凡·埃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

通过他的活动,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影响。

《基督下架》、《圣路克画圣母像》、《圣玛丽·麦格达伦》都是他的代表作。

5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

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是北方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曾长期在哈勒姆工作,后来迁居鲁汶,1468年获鲁汶市艺术家的称号。

曾经为鲁汶市圣彼得教堂绘制了祭坛画,其中《最后晚餐》一画,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面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是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他于1467年成为独立画家,曾任根特画家行会的会长。

1467年秋作为末受圣职的修道士住进了布鲁塞尔附近的罗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于该修道院。

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来拜》,1478至1482年之间画的《马利亚之死》都是他晚期创作的力作。

15世纪末、16世纪初尼德兰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进文化也被介绍进来,人文主义思想在尼德兰知识界广泛传播;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日益强烈;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堕落也进一步暴露,社会上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宗教改革要求。

这时期出现了希罗尼穆斯·博斯(约1450—1516)的艺术。

他的艺术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时一般尼德兰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表现,博斯却往往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诸如天主教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了辛辣讽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

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

《愚者之船》、《嘲弄基督》、《干草车》等是代表作。

尼德兰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

昆丁·马苏斯(约1465—1530)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生于鲁汶,后在安特卫普工作。

他常常与风景画家帕提尼尔合作,由后者画风景,他画人物,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家合画作品的先例。

马苏斯擅画人物,形神兼备,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风俗画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尼德兰的社会风貌。

马苏斯的代表作是《兑换银钱的人和他的妻子》。

16世纪60年代,爆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它了几十年之久,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

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了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忍不拔的斗争。

老彼鲁·勃鲁盖尔(约1525—1569)的艺术产生了于尼德兰革命酝酿和爆发时期,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呼吸,同战斗。

他早年曾以铜版画家身份,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

1556年左右开始较多地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

自1563年直到逝世这段时间进入了其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杰作。

在主要的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是一位伟大的风俗画画家。

另外,还有代表作《伯利恒的户口调查》、《通天塔》、《雪地猎手》、《盲人的寓言》等。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5世经至16世纪间,德国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棉、麻、丝织业已经能够制造出精美的织品。

采矿、冶金、金银饰物制作、印刷与造纸业都很发达,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治上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教皇、主教、上层僧侣等特权阶层竭力用他们的职权增加收入。

生活奢侈淫逸。

因此,德国的社会矛盾使集中地表现在反教会的斗争上。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首先向教会展开斗争,这样,人文主义思潮便在德国各地广泛传播开来。

由于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终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与伟大的农民战争。

德国文艺复兴发端于15 世纪。

在德国美术史上将1420年左右至1540年这段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在强有力的社会风暴冲击下,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从开始形成而达到极盛时期。

肖像画与风景画开始作为独立画种出现,特别是版画达到了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

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为造就这个时代的艺术做出了不朽贡献。

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代新人积极进取、不懈追求、全面发展的特征,其中不少人是市政会的委员或者担任过市长,一些艺术家拥护宗教改革运动,甚至有的同情或者参加了伟大的农民战争。

他们与时代同步,相当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作品以深刻而严肃著称。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与意大利的达·芬奇形成呼应。

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铜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在建筑与绘画理论方面也都有著作出版。

他出身于一个金饰工匠家庭,早年从父习艺,后到米夏埃尔·沃尔格穆特(1434—1519)的绘画作坊中学习。

学成之后曾到德国各地游学,并曾两次访问意大利,此外,还于1520年去过尼德兰。

他继承了德国民族美术的传统,又广泛接触过南、北欧的进步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即使在宗教画中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丢勒的故乡纽伦堡是当时德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比较活跃与自由的空气。

自1509年起丢勒成为该市大市政会委员,并与德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交往,他崇敬马丁·路德,也同情宗教改革运动。

他曾精心创作了数幅自画像及德国当代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画刻画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物,他们意志坚强,充满自信,同时具有日耳曼人严峻、刚毅的性格特征。

丢勒的铜版画代表作有《四骑士》、《忧郁》等。

油画作品很多,《1498年的自画像》、《1500年的自画像》、《亚当与夏娃》、《圣徒对三位一体的崇拜》、《四使徒》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