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概论课程的现状调研与分析报告电影概论课程的现状调研与分析报告2021年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议,艺术学科独立成艺术门类,其中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一级学科,下辖“戏剧影视文学〞“播送电视编导〞等11个相关专业。
而另据2021年7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设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院校有88所,设置“播送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有198所,设置“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院校有21所,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45所,设置“录音艺术〞专业的院校有30所,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有191所,设置“动画〞专业的院校有349所,设置“表演〞专业的院校有132所,设置“戏剧学〞专业的院校有5所,设置“电影学〞专业的院校有4所,设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院校有49所。
事实上,尽管全国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庞大,但在教学安排、课程体系、授课方向上却不尽相同,甚至在一些核心根底课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偏差,其中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调研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状。
电影概论是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根底课程,讲授范围涉及电影制作、电影产业、电影理论与电影开展史等多个层面,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各高校本科一年级电影专业的新生。
诸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等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通常都会开设电影概论课程,旨在为电影专业后续的或方向细分、或深度延展的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底,包括电影艺术特性与相关理论美学等核心内容,以及佳作视听赏析、浅层次文化读解等重要内容。
然而,从众多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状况构成等不可抗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艺术院校中,电影概论的教学授课情况千差万别,在教学方向、课程编排、学时规划、教材使用等方面也特点迥异。
一、现状调研2021年上半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概论?:学科根底课程教学与改革〞课题组围绕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对全国局部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重点院校进行了调研和考察。
本次调研对象选取了全国7所影视学科建设较好、较能表达电影概论类课程教学开展主流的院校进行了比拟和分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大学。
选取这些调研对象的根本原那么在于,这些院校或下属院系都设立了“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并且开设有电影概论类课程,同时还兼顾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院校分布以及各类院校的开展规模等因素。
本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全国调研,主要是依靠教学大纲比照、授课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通过以上不同信息渠道的资料搜集、比照与整合,课题组对电影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教材运用等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从而能够比拟全面地揭示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全国电影教学领域的授课现状。
课题组的调研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课程名称首先,不同院校之间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命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都将此类电影学入门课命名为“电影概论〞,而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那么命名为“影视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命名为“影视艺术导论〞。
出现命名差异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由于不同院校在学科背景与人才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因此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将电影学与电视学的知识体系相融合,于是,也就在概论通识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影视合流〞的定位。
然而,从实际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涵盖“电视研究〞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仍旧是以“电影概论〞相关的知识点为核心,因此也属于本次调研范畴,统归电影概论类课程。
课程性质不同高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比拟多元,其课程性质的认定也存在两种方向,一般可以分为院系层面“专业必修课〞与学校层面的“公共选修课〞两类。
例如,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影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电影概论类课程被设定为专业必修课或学科根底课,而在西北大学等高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那么被设定为“全校通识课〞。
事实上,在全国高等教育不断强化艺术类通识教育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始设置艺术类通识课程,因此,以讲授电影根底知识、普及电影文化为宗旨的电影概论类课程也开始不断推广,成为通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构成。
教学目标在电影概论类课程宏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同院校的定位根本一致,即讲解电影的根底知识点,包括影视语言、文化特性、简要历史等,为电影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根底。
例如,北京大学影视专业电影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为:“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力图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的根本原理,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多元的电影观照角度,以及对电影的艺术感受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电影概论课程的授课目标为:“旨在让学生对电影艺术有整体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根本特性、根本规律和根底理论,为深入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根底〞;浙江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目标强调“本门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分解电影的语言系统,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再将它们分析的成果整合为对一部电影整体性的读解,这种读解不是简单的文学性、叙事性读解,而是依托于对电影的整体理解而进行的影像化读解。
这种从电影专业的角度读解影片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电影话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应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根本内容和根本规律,加深对影视艺术的科学认识,以期到达理性思考与感性认知的结合,进而实现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升华,为以后的影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根底〞。
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的电影概论课程,那么要求比拟浅显,主要立足于电影艺术的根底性审美训练以及培养大学生观众普泛性的电影赏析能力。
例如西北大学的电影概论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根本理论和知识,并能较熟练地完成电影评论写作;2.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根本原理、电影语言的根本元素,掌握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的根本规律,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尽管各所学校在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比拟一致,都是以“为专业学习打下根底〞为主要导向,但在实际教学内容编排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呈现为两大主要教学方向:1.以电影的视听语言训练为教学重点将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立足于详细讲解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强化教学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对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做少量介绍。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授课中,用将近四分之三的课程容量来介绍“电影艺术的系统专业知识,包括根本属性、视听特性、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等主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在授课体系上也强调对电影视听语言的训练,课程安排上重点突出,用将近一半的课程容量讲述视听语言主体内容,包括:影视镜头语言,内容包括:镜头与画面的含义、运动镜头、景别、镜头剪辑;声音和听觉美感,内容包括:声音的出现、声音的种类、声音的表现功能、声音合成;蒙太奇,内容包括:蒙太奇的含义、蒙太奇的理论根底、蒙太奇理论的开展、蒙太奇的分类、蒙太奇的作用;长镜头,内容包括:长镜头的含义、长镜头的美学特征、长镜头与蒙太奇。
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也将授课重点聚焦在视听语言的深化上,以接近三分之一的课程容量从“画面、声音、蒙太奇〞三个角度进行了教学安排。
2.以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为教学重点大多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还是更偏重于对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在课程的规划安排上也比拟均匀分布,将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论各个层面都一一覆盖。
实际上,由于各高校在教学特色、教材运用、教师研究方向上不尽相同,因此尽管所开设的电影概论课程都属综合性的电影知识介绍,但课程编排却各有侧重。
例如,北京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内容就比拟强调电影的文化艺术特性,课程编排分为十一局部:导论——电影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第一章——电影的艺术维度;第二章——电影的文化维度;第三章——电影艺术的影像本体;第四章——电影艺术的创造或生产;第五章——电影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语言本体;第六章——电影艺术的风格形态、类型及分类;第七章—— 电影艺术的接受主体;第八章——中外电影艺术简史;第九章——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第十章——走向明天的电影艺术;结语——影视艺术的理论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的影视艺术导论课程设计比拟偏重对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介绍,课程编排分为七局部:第一讲:影视的画面语言;第二讲:蒙太奇;第三讲:电影流派;第四讲:电影类型;第五讲:认识纪录片;第六讲:认识动画片;第七讲:电影表演、演员与明星。
浙江师范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内容那么更强化对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论的入门介绍,课程编排分为十二局部:第一章:摄影;第二章:场面调度;第三章:运动;第四章:剪辑;第五章:声音;第六章:表演;第七章:戏剧;第八章:故事;第九章:编剧;第十章:意识形态;第十一章:理论;第十二章:实例分析。
教学方式就教学方式而言,本次调研的院校根本都遵循了“教师理论讲授+重点影片观摩+学生课堂讨论〞的模式,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经典影片或片段进行系统视听语言分析或美学鉴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对授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课程学习。
考核方式调研各院校的考核方式根本一致,大多采取“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试〞的模式,同时上课出勤和课堂讨论也是作为衡量成绩的重要指标。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考核方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60%,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期中书面作业和日常表现占40%〞,浙江师范大学的要求为“形成性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即在学习期间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1次作业针对特定内容的分析作业。
成绩百分计算:形成性考核与考试〞。
其中,北京大学的期中、期末成绩比例有所不同,“平时期中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
学分学时分配在各调研院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分根本都被设定为2—3个学分,课时也为一周2—3课时。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浙江师范大学2学分30课时,北京大学2学分30课时。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3学分32课时。
以上学校开设的电影概论类课程都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授课,而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那么覆盖上下两个学期,共6个学分108课时。
教材运用一般而言,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材运用,都是根据各院校的学科特色与授课教师的专业倾向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