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整理了自2003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关于在高校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梳理出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归纳出相关的体育教学手段以及产生的相应的影响。

希望本文可以对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

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

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2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2.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

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2.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4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2.5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

3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3.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

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

“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

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

3.2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4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

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

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

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5结语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1]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2]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3]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4]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168-169[5]于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6]李安民,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7]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8] 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63-66[9]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1-83[10]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99-101[11]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