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膜腔转移瘤
➢腹膜是被覆于腹腔各壁、盆腔壁的内面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它由间皮和结缔
组织构成,可分为壁腹膜和脏腹膜。
➢被覆于腹腔各壁和盆腔壁的腹膜称为壁腹膜,被覆于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
➢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移行,两者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腹膜腔。
➢壁腹膜与脏腹膜之间,或脏腹膜之间互相反折移行,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
这些结构不仅起着连接和固定器官的作用,
也是血管神经等进入脏器的途径。
➢腹膜腔以横结肠为界,可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结肠上区又以肝为界分为肝上间隙
和肝下间隙;结肠下区以肠系膜根和升、降
结肠为标志分为左结肠旁沟、右结肠旁沟、
左肠系膜窦和右肠系膜窦。
大网膜:
➢由四层腹膜组成,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方 ➢胃大弯及十二指肠上部腹膜向下延伸,降至脐平面稍下方,
反折向上,包绕横结肠,合成
横结肠系膜
➢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通常愈合,形成胃
结肠韧带
小网膜:
➢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
➢左侧部分连于肝门和胃小弯之间,称为肝胃韧带,内含胃左、右血管
➢右侧部分连于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称为肝十二指肠韧
带,内含胆总管、肝固有动脉
及肝门静脉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腔隙,属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小腹膜腔
网膜孔:沟通大小腹腔的通道,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腹膜覆盖的下腔静脉
肠系膜:
➢是将空肠和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
➢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腹膜炎(peritonitis)
➢腹膜炎是腹膜常见病。
➢全腹膜炎多继发于胃肠道穿孔、腹腔脏器炎症、肠坏死、腹部创伤以及术后感染等。
➢局限性腹膜炎可以是全腹膜炎吸收后局限化,也可以是发病开始就是局限的。
➢腹膜炎病因还包括结核性、癌性、乳糜性等。
➢急性腹膜炎虽有多种不同病因,但临床症状及体征相近,一般均表现为腹痛、发热、全腹肌张力增高、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增高等。
➢依据病因的不同,病史可有一定差异,例如:
●胃、十二指肠穿孔,一般都有溃疡史;
●外伤性腹腔脏器破裂而导致全腹膜炎的病例,均有明显外伤史;
●腹部术后感染继发的腹膜炎则具有近期手术史;
●局限性腹膜炎常合并有局部病因,如急性阑尾炎(或合并穿孔)
常并发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通常起病缓慢,有腹部揉面感,可伴有腹部压痛。
➢由于腹部平片密度对比度差,部分征象可在腹部平片上显示。
常见的X线表现为:小肠、大肠充气和扩张;肠壁增厚与肠管活动受限;腹脂线模糊或消失;腹腔积气。
➢急性腹膜炎的CT表现主要包括:
●腹腔积气、积液,腹膜及相邻腹膜外脂肪层水肿增厚和肠壁增厚等。
●腹腔积气表现为大量气腹和小气泡征;当积气与积液同存,可在CT横轴
位片上显示出气-液平面。
●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及肠壁水肿增厚时,均可与正常部分比较而得以
确诊。
➢结核性腹膜炎主要征象包括腹腔积液、腹膜增厚,增厚的腹膜可以呈小结节状,大网膜可以呈饼状,可以合并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状。
56 5 男性, 岁,腹痛 天
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穿孔,弥漫性
腹膜炎。
影像学表现
男性,56岁,腹痛5天
十二指肠球后壁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女,36岁,下腹部坠胀10余天
结核性腹膜炎
鉴别诊断(腹膜转移瘤)
多见于中老年人,若有原发
恶性肿瘤病灶,诊断较为明
确,否则与结核性腹膜炎鉴
别有一定困难
鉴别诊断(腹膜假性粘液瘤)
腹、盆腔分房粘液团块,
CT值近似水或略高,边
缘性强化;脏器表面可
见“扇贝”征
治疗原则上是积极消除引起腹膜炎的病因,并彻底清洗吸尽腹腔内存在的脓液和渗出液,或促使渗出液尽快吸收、局限。
或通过引流而消失,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变阶段、病人体质,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腹膜炎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一般而言,对于有消化道小穿孔、症状较轻、腹膜炎较局限、高龄体质差而无法耐受手术者,可尝试保守治疗。
方法包括: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等。
手术治疗:严密观察6-8小时,若患者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严重、病情
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处理原发病灶,清洁腹腔,促进腹腔感染炎症吸收,或者通过充分引流使炎症消失。
手术后还需进行相应的抗炎治疗。
➢腹膜炎是腹膜常见病。
➢急性腹膜炎虽有多种不同病因,但临床症状及体征相近,一般均表现为腹痛、发热、全腹肌张力增高、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增高等
➢急性腹膜炎的CT表现主要为腹腔积气、积液,腹膜及相邻腹膜外脂肪层水肿增厚和肠壁增厚等。
➢结核性腹膜炎主要征象包括腹腔积液、腹膜增厚,增厚的腹膜可以呈小结节状,大网膜可以呈饼状,可以合并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状。
腹腔脓肿(peritoneal abscess)
➢腹腔脓肿常继发于腹部手术、创伤后腹膜炎、细菌性胃肠道炎症及肠坏死等。
➢腹腔脓肿系指腹腔内某一间隙的局部积脓,为腹腔内肠曲、内脏、腹壁或系膜等包裹粘连而形成。
➢腹腔脓肿按其发病部位有膈下脓肿、肠系膜肠曲间脓肿、盆腔脓肿等。
➢临床上,一般均有腹痛及感染所致全身性反应,如寒战、发热、心率快、白细胞增多等,经抗感染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
➢检查时,上腹部脓肿可出现上腹部软组织肿胀,皮肤及皮下有压痛或叩击痛;下腹部脓肿一般有肠积气,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块,局部压痛或反跳痛;盆腔脓肿可有腹泻,肛门指诊有触痛,并可触及炎性肿块。
X线:腹腔脓肿在腹部平片上一般无明显改变,部分病例可显示脓腔气影征象表现为较大的气-液腔、气团或多发性排列成串小气泡。
CT:腹腔脓肿一般循腹腔解剖间隙分布,但由于各解剖间隙之间的连通性对腹腔积液及脓肿引流的影响,以及脓肿的局限化,因此腹腔脓肿累及的范围与解剖间隙之间不一定一致。
主要表现为腹膜腔内低密度肿物,边缘模糊,密度介于软组织肿物与积液之间,中央密度更低;增强扫描中心无强化,边缘见环形强化;邻近脏器和周围结构受压;脓肿有时可见低密度气体影,呈气-液平或多发排列成串气泡影,这可能是产气菌感染所致,也可以是脓肿与肠道交通的结果。
MRI:腹腔脓肿为腹腔内局限性肿块,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脓腔弥散受限;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腔不强化。
影像学表现克罗恩病伴脓肿
影像学表现
男,32岁
腹腔脓肿
鉴别诊断(肿瘤液化坏死)病灶囊壁一般较厚,内
壁不规则,实性部分弥
散受限,增强扫描明显
强化
胃间质瘤
鉴别诊断(淋巴管瘤)
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
CT平扫囊内密度均
匀一致,呈等密度或
稍高于水样的密度,
囊壁多薄,或无法显
示,增强扫描病灶内
部无强化,囊壁不强
化或轻度强化
男,58岁淋巴管瘤
通常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或较小时,多采用以广谱抗生素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若治疗数周后仍持续发热或脓腔逐渐增大,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应及时行穿刺引流治疗;手术引流多适用于脓腔大、多房性脓腔、穿刺引流不彻底或因穿刺风险较大者。
➢腹腔脓肿按其发病部位有膈下脓肿、肠系膜肠曲间脓肿、盆腔脓肿等
➢CT主要表现为腹膜腔内低密度肿物,边缘模糊,密度介于软组织肿物与积液之间,中央密度更低;增强扫描中心无强化,边缘见环形强化;脓肿有时可见气体影。
➢MRI: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脓腔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腔不强化。
腹膜腔转移瘤(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腹膜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腹膜腔肿瘤比较少见,大多数为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腹膜腔肿瘤,是癌细胞经血行或直接种植到腹膜、肠系膜和大网膜所致的肿瘤。
➢多继发于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首发症状是不明原因的腹腔积液。
➢伴有原发肿瘤相关症状。
CT:可发生于腹膜腔任何部位,如腹膜、肠系膜、网膜和韧带等。
主要累及脏、壁腹膜,显示为结节状软组织肿块或腹膜不规则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表现为肠系膜增厚、出现结节;网膜、韧带浸润则表现为软组织结节、肿块或呈饼状。
多伴有腹盆腔积液。
MRI:肿瘤形态学表现与CT相同,其信号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影像表现
鉴别诊断(腹膜间皮瘤)➢老年男性多见,与石
棉暴露有关
➢显著腹腔积液,广泛
的腹膜不规则增厚,
大网膜受累、粘连形
成饼状肿块
鉴别诊断(结核性腹膜炎)➢青壮年多见
➢腹部触诊软,有“揉面感”
➢腹部影像表现多样,与腹膜转移瘤
鉴别有一定难度
➢若并腹膜钙化、干酪样坏死、冷脓
肿形成,有一定提示意义
➢腹膜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腹膜腔肿瘤,是癌细胞经血行或直接种植到腹膜、肠系膜和大网膜所致的肿瘤。
➢多继发于肝、胃、结肠、胰腺和卵巢的恶性肿瘤。
➢表现为腹膜不规则增厚、腹膜腔内结节或肿块,多伴有腹盆腔积液。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