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哲学思考――兼论“健康长江”的伦理意义设计院魏岩峻1.河流伦理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出生在长江边的南京市,我是读着李白的诗篇,喝着长江水长大的。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当时叫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宜昌、武汉生活、工作二十余年。
可以说,我的生命已与江河湖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工作的关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青海湖、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洱海等等大江大河大湖留下了或匆匆忙忙或悠闲放松的足迹。
在黄河边,我会唱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当年奔流不息,自天上呼啸而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似乎传递给了我生命的灵感与信息,我感觉到了诗仙和我的喃喃低语。
在洞庭湖里,我会吟起诗圣杜甫气魄宏大,意境广阔的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诗人描述洞庭湖的浩渺与岳阳楼古往今来的变迁。
其中有感叹,有激赏,还有一丝无奈。
这许多许多的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沧桑变更;这无穷无尽的名篇华章,给了我们后人无限的审美体验。
我感谢祖国的江河湖海,感谢祖国的一草一木,感谢阳光,感谢雨露,感谢日月星辰,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切。
哲人说,生命在折磨中长大,在痛苦中发展,在感悟中成熟。
渐渐地,理解并感悟到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意义。
我在金沙江虎跳峡里,和一个来自比利时的美丽而智能的姑娘,一个勇敢的探险者,有过一次关于自然生命伦理的对话。
在对话与讨论中,她激动地反问我道:“毒蛇的毒液是它们作为生命的生存方式,我们有什么理由以人类为中心而说它们是有毒的呢?反之,对于一个自然的河流生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它们呢?”。
这一问,振聋发聩,使我警醒,使我思考。
使我知道了人类的伦理,生命的伦理,河流的伦理的道理。
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却需要我们开发者、保护者用平等的目光去体验,用我们的生命去感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川河流这些生命。
这意味着我们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道德进步与完善。
2.中国河流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都知道,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发源于河流,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浇灌着美索不达亚文明,而长江和黄河则滋养了中华文明,抚育了龙的子孙。
历代文人骚客怀着对河流的感激和敬畏之心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句。
在人们看来,江河就是上苍赐予芸芸众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应当说,在中华文明史的几千年里,对江河资源的利用使原始农业灌溉逐步发展成传统水利,进而成为农耕文明的命脉。
都江堰、灵国渠、京杭大运河这三个两千多年来的河流工程至今仍在彰显着它们的力量,庇荫着后世子孙。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是目前拥有水坝最多的国家,除了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几乎所有的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坝,总数超过8.6万座。
目前中国所有水库的总库容,几乎相当于全国河流年均径流量的六分之一。
我国是一个洪灾严重的国家,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洪峰与1954年特大洪水接近,但损失却大大减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宝珠寺等一大批水库的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减了洪峰。
大坝的修建,解决了水资源时间上分配不均的问题。
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则是在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
整个华北地区的供水,都是靠超采地下水获得的。
按照现在的抽水程度,再过5到10年,很多地方将抽到基岩。
河北邯郸人均水资源只有15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7%;沧州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中心地面整体沉降已达1.68米,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
根据水利部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以长江丰富的水源为依托,年调水448亿立方米,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问题。
预计历时50年,总投资将超过500亿人民币,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计划过的最庞大的建设工程。
现代文明史上,水坝的修建,将原本桀骜不驯、一泻千里的江河驯服成温顺的水库,满足人们发电、灌溉、供水的诸多需求,充分显示了人类征服利用河流的成就。
世界范围内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推进了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社会的发展,对河流的保护也日益迫在眉睫;文明的进步,对河流的伦理思考也被社会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普通老百姓所关注。
3.河流的生命伦理与哲学思考人类在对河流进行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的同时,由于自我认识上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河流的本体价值,人类对河流盲目追逐索取和过度利用经济价值的行为也愈演愈烈。
人类采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江河,试图通过工业文明的功力一劳永逸地使江河驯服,对河流的自身生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众多河流都出现了空前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又反过来直接作用于人类自身。
我们想到过这些问题吗?“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清的河水、绵延起伏,滔滔的河水、奔流不息,鱼跳虾跃、生机盎然,滋润着两岸的庄稼,养育着流域的生灵,支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孕育着流域的文明和民族的文化。
这些都是河流生命健康的充分表现。
但是现在这样具有健康生命的河流以难得一见了。
尤其在我国北方,河道断流、水质污染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深忧虑。
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例,1972年首次断流,此后26年间有21年断流,1997年断流最长达到226天;河水污染严重,有些河段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浅碟状的河道过流能力越来越弱,中常洪水出险的机遇越来越高;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的境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
亲近河流的本能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深处,面对黄河断流、海河断绝、淮河与太湖污染以及长江可能的黄河化,许多青山绿水可能变为穷山恶水,人们已经开始觉悟。
思考尊重河流的原始价值,回归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意识,尝试追求一种新的理念。
当人们把河流拟化为生命,并关注和尊重它的自身价值及生命权利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消融了人类与河流的对立争斗的姿态,显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发展意识。
思维模式的深层转换,将会从根本上改善河流生命包括所有自然生态遭遇的生存危机。
因而,河流生命伦理学研究中所谓的生命机体概念,也将广义地推延至一切的自然生态系统。
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是为人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思想资源。
这里的所谓再生,包括了回归与发掘传统观念,赋予现代阐释的诸多含义,并积极培育、提升与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从而加以光大和弘扬。
“维持长江健康生命”的宏大而有意义的实践,也正是体现出了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人文关怀。
文化理念上的重新凝炼,才是维持生态协调平衡这一宏大工程的根本所在。
河流生命伦理观的提出是人类道德进步和完善的表现,它的目标是保护河流生命。
河流生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整体。
它作为天然地表水流,以一定的基本水量及其在固定的河道内,以稳定的、正常的水流动为特征。
但是,基本水量的流动只是它的必要条件,作为完整的生命系统,除了基本水量及其流动这一重要因素外,还有其它也是重要的方面。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整体,由水流及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命系统。
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如果向河流排放过量污染物质,损害甚至完全毁坏它的自然净化能力,消灭了河中所有生物,根本损害河流环境,那就不再是正常的健康的河流。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由河流源头、湿地、通河湖泊,以及众多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组成流动的水网、水系或河系。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
如果河流源头生态破坏,湿地和湖泊干涸,来水得不到补给,或者上中游用水过多,河流基本水量在标准线以下,就会导致河水枯竭或断流。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又是一种开放的生命系统。
包括它的水道系统和流域系统。
它们之间有大量的、迅速和丰富的物质生产和能量交换。
这也是河流生态结构的重要方面,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
其中河流中的植物系统,流域的植被系统特别是森林,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河流生命运转和生存起着关键作用。
河流系统与流域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域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其它生产系统,它们是与河流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与河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应该看成是河流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因素的动态过程对河流生命也有重大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
河流及其流域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其错综复杂的生态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或错位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尤其在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中,河流的生命健康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河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河流关系中的伦理原则、伦理范畴、伦理道德规范的知识体系。
其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人及其它有机体的生命概念引入河流,并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河流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河流伦理学的认识功能,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河流生命的科学认识水准,借助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去进行观察、分析、解释、反思、预测,从而把握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规律性,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
河流伦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导向功能,集中表现为河流生命理念的培育与弘扬。
在认知领域中对“天人合一”的古老哲理作出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现代阐释,在道德领域中召唤关爱自然的良知,在情感领域中召唤美感的永续。
河流伦理学在人与河流关系上的自我调适,探索科学管理、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参与作用,将人与河流的关系,从以往改造、征服的关系转向好朋友的关系。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成之后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河湖之变,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如果我们对健康长江、河流生命伦理的精神本质理解不够,保护不够,我们可能仅仅只是建成了一些水电站,完成了一些水利枢纽,但我们长江人,我们中国人却永远失去了一个汲取智能、触发灵感、感悟人生、砥砺意志、提炼审美的精神高地。
4.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总而言之,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比如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海洋甚至空气应该存有敬畏之心。
审美与尊重来自与敬畏。
我们曾经好战,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没有了虔诚与害怕。
三门峡电站、鄱阳湖与洞庭湖的围湖造田等等,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得愚蠢与可笑。
现在我们开始反思,然而,还远远不够。
古人的敬畏之心来自于未知。
我们的敬畏之心应该到哪里找?仍然应该是未知。
哥白尼说过:人类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