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与辨证前言现在人生病的很多,大部分是生活习惯不好造成的。
如果仅依靠医生,医生就太累了,忙不过来,有时医院治疗的疗效不一定好。
所以学中医就很有必要,了解身体是怎样运行的。
生病是身体出了问题,把导致生病的因素避免了,比如吃得多、运动少、熬夜等不良习惯改正了,生活方式健康了,就不容易生病。
学了中医,像感冒发烧咳嗽,自己就可以治愈。
每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家庭医生,让家人健康。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免除对疾病的担心,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伤寒论》,学习医圣张仲景的伤寒心法,回归原始经典。
大致每天分享一次,学习:1.人体的证和病有什么不同;2.人体能量大循环运行原理;3.治病三个方向,人体的阴阳、病位和淤堵;4.六经病的代表方子;5.病例医案讲解;6.治病的十大原则;7.如何诊脉;8.如何尝药和用药剂量等等。
需要准备的书:《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
每天晚上或者中午语音分享一刻钟到二十分钟,这样学习压力不大。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中医,农村包围城市,从民间慢慢发展到中医界,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受益,远离病苦,不再害怕恐惧。
一个人学习掌握了中医,就是一个火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虽然不一定能治愈所有疾病,但是解决基本常见病,比如感冒、发烧、咳嗽,这对家庭就是很大的帮助。
有的师兄学习后家人的小病自己就治愈了,在疫情期间心里也没有担忧,这就是学习的好处。
最重要的是,学起来不难,大概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作业难度,只有认真学习每个人都能学好。
辨病与辨证大家好!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非常感谢大家来听。
因为学了《伤寒论》以后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一个好的保障,可以了解人体是怎样运行的,知道感冒、发烧、咳嗽,包括我们平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得的,然后我们把这些致病的因素去除掉,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这样身体慢慢向好的方向转变,就不容易得病。
这个是学中医最大的意义。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提前预防、治未病,已经生病了,就按照《伤寒论》里的方法来辨证,这是一个什么证,然后再开方子,吃药,就可以治好。
大家在听的时候,先把自己的身体调好。
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后背要正直,不要弯着,有的人看手机时脖子是伸着的,把后背和头保持一条直线,后脑勺向上轻轻提一点,下巴微收,这样脊椎是自然直立,头骨压到颈椎,颈椎压胸椎,胸椎压腰椎,腰椎压髋骨,髋骨压腿骨,保持正直,就不必用很大的力支撑它,我们后背的肌肉韧带都会得到放松。
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气血就节省了很多消耗。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练武术、练书法、打坐,首先要求身体坐正,“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身体姿势坐对了,然后松下来,肌肉是放松的,不紧张,就不用耗费额外的气血。
长年累月下来,就会节省很多气血,身体慢慢就恢复到一个健康的状态,就好比睡觉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了恢复。
所以大家在听的时候坐正了,后背和腰部松下来,后脑勺上提,下巴微收,全身放松,哪怕你坐着看电视、站着或者开车呢,都可以保持这样的一个姿势。
尤其是在散步走路的时候保持这样一个姿势,坚持下去养成了习惯,就不容易得颈椎病、腰椎病。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写的一本著作,是在商朝的《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扩充写成的。
把疾病归为六经,六种病症,治疗起来效果很好。
唐朝的药王孙思邈著作了《千金药方》,后来看到了《伤寒论》,就非常赞叹,说“仲景方特有神工”,又重新写了《千金翼方》,意思是说有了《伤寒论》的帮助,《千金药方》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了起来。
《伤寒论》治病疗效是非常高的,历代的中医大家都对张仲景推崇有加,不管是扶阳派、温病派、滋补派、金元四大家、近现代的这些医家,都对张仲景非常的推崇。
那我们要看看张仲景用怎样的思路来写《伤寒论》。
后世在注解《伤寒论》时很多按照《黄帝内经》,这个是不对的。
根据《古本康平伤寒论》这个版本,序言里写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
素问就是《黄帝内经》里的,这里是备注,可能是晋朝的王叔和或者后人在整理伤寒论时加上去的,这个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大家都在用黄帝内经来解释伤寒论。
但是我们应该多读伤寒论的原文,多抄写原文,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以论释论。
接下来我们来讲脉证和病如何来区分,辨病和辨证有什么不同。
一般学中医,学伤寒论,我们会说这是一个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然后怎样来治。
但是现在人喜欢叫病名,比如说我感冒了,吃什么药。
这个感冒是一个病名,但是感冒的情况在伤寒论里有很多种情况。
比如太阳中风,一个人夏天感冒了,脉比较浮,汗出,流鼻涕打喷嚏发烧,这几个症状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桂枝汤证,喝桂枝汤就可以了。
如果是太阳伤寒呢,感冒分很多种,不出汗,脉浮紧,全身酸痛,骨节疼痛,用麻黄汤就可以了。
如果感冒了是一个温病,比如一个小朋友,吃了很多零食,感冒了,流鼻涕打喷嚏,但是小脸发烫发红,红扑扑的,有口气,喜欢光着脚到处跑,屁多屁臭,大便很臭,这就是温病,可以用麻杏石甘汤来清他的热,清了热感冒就好了。
还有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都属于感冒,但是我们要辨证。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真正做到了私人定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开不同的方。
即便是同一个人,吃了三天药,症状变了,药方就要变化,这个就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开方。
而不是医生喜欢什么方子就开什么方子,而是根据这个病,不是听医生的,也不是听病人的,而是根据病人身体的情况,病人的身体需要什么帮助,它在怎样向外排病,我们就顺势帮助一下,这样是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
有人来看病,就问医生,我得了糖尿病能不能治(比如还有痛经、带状疱疹)。
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懂中医的原理,中医是辨证施治,不是辨病施治。
比如今年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能不能治呢?同样是感染了病毒,病人的情况每个都不同,都需要辨证施治,每个人的方子都不同。
有人的痰很多,血氧含量低,无汗,发烧,全身酸痛,就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用桔梗来宣散排痰。
身体有什么需求,就开怎样的方子来帮助身体,本来不能出汗,桂枝把能量调集到体表,麻黄打开毛孔,汗就出来了,病毒也随着汗水排出去了;血氧含量低,是因为肺部的痰盖住了肺泡,把痰宣散排出去了,氧气的吸收正常了,血氧就恢复了。
所以在西医来讲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发明新药需要一个周期,包括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需要几期试验,确实安全有效才能投入使用。
现在美国、巴西、印度、欧洲的疫情有一个二次爆发高峰,如果使用了中医,医护人员的压力会减少很多,也会救很多人的命。
即便一个感冒也分很多种,新冠肺炎也是病人不同开方也不同,身体基础好的开一个方子,如果病人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开方时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开出合适的方子。
所以说中医是辨证施治,中医是不分科的。
医院里有各个科室(妇科/儿科/心内科/肾科等),而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一个人就是一所医院。
比如一个人感冒了,没有汗,发高烧,全身酸痛无力,恶心吃不下饭。
没有汗是体表的证,全身酸痛是在身体的体表,身体在体表排病;恶心吃不下饭,是肠胃,是人体的里;脉浮紧,在手腕的位置,脉是浮的,轻轻搭上去就能感受到,同时脉绷得很紧,这就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治感冒是这样的,治其他病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得了糖尿病,诊病是不是不同呢?不是,还是要看这个的脉,血管里面血液是否充实,身体是在体表排病,还是在里排病,还是在表里之间,身体有没有淤堵,身体的寒热情况,这就是诊病的方法。
基本上诊病都是这样的流程,治疗癌症,还是治中风高血压,治疗疑难杂症都是一样的取证过程。
就好像警察破案,要调查取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经过,发生了盗窃案,间谍案,杀人案等等,都是同样的取证,搜取全面的证据来分析破案。
哪怕一个小案子,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取证,分析案情,审问,得出结论,流程都是一样的。
警察破案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看病的过程,医生要看人体运行发生了哪些异常,身体在怎样做自我调整来恢复,弄明白了这个,顺势而为帮助一下人体,病就好转了。
中医是整体施治,如一个人得了胃溃疡胃炎,这只是一个证,要问病人每天饮水多少、胃口好不好、走路有没有力气、肚子痛不痛、腰痛吗、脖子紧吗、小便是否正常、大便一天几次、睡眠好不好、腿有没有抽筋、有没有心烦口苦等等,接着诊脉,根据所有取的证来整体施治、辨证施治。
比如我小的时候手脱皮,医生说缺维生素,如果这个结论合理,那全家人吃的饭菜一样,我怎么缺维生素呢?还是我的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弱了,如果肠胃吸收功能好,就不会缺维生素。
当然以中医来分析,手脱皮是有肠痈或瘀血,肠痈瘀血去除了,手脱皮就好了。
如果这个胃炎诊断是桂枝汤证,吃桂枝汤就好了;如果是小柴胡汤证,吃小柴胡就好了。
所以中医不是辨病的,要取证,像法官断案一样。
在伤寒论里主要是脉和证两个方面,首先是诊脉。
诊脉时不要当作诊脉,就把人的血管当作一个水管,感受这个水管的粗细,是否充实,跳动的次数,水的流动是否顺畅均匀等等。
接着看这个人的证,是在身体的体表、里和表里之间,在哪个位置排病。
接着看身体的气血是否足,气血足是阳,气血不足是阴。
接着看是否有淤堵,气滞、瘀血、肠痈、水饮等。
在古代东汉的时期,病人的病比较单纯,应该治疗起来比较容易,甚至在三四十年前人们得的病也比较简单。
现在的人好吃不运动,深夜不睡刷手机熬夜,胡吃海塞,脑筋高速运转,很多病越来越不好治了。
伤寒论是脉证并治;还有的医学流派是凭脉诊断疗效也不错;有的是外治法,针灸推拿按摩,效果也很好;还有人是通过锻炼身体,运动,站桩等也可以使身体很健康。
人体只有一个,这些方法都有效果,就说明了人体是全息的。
这些方法都很好,每一种方法掌握好了,掌握透彻了,都可以让身体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