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者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⒈1科室有科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⒈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⒈3复印父母或者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⒈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者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⒈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者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⒈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⒉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⒉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⒉3使用开放式红处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放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⒉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⒉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者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⒉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⒉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⒉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⒉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热水温度:<50℃。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与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3.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紧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或者经皮氧饱与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SO2)50~80mmHg,或者TcSO290%~95%。

3.2最好使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3.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者TCSO2。

使用头罩给氧、温箱给样时,务必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邻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3.5对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与可能的危害性。

3.6凡是通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者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7进行早产儿氧疗务必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者经皮氧饱与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4.1有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的指引、流程。

4.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的高风险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新生儿。

4.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

4.4正确选择面罩的型号。

4.5选择具有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要锁上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看减压阀是否正常。

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于开启状态。

4.6正确操纵气囊给氧的压力:新生儿呼吸容积的潮气量为6-8ml/kg。

首次呼吸所需压力为30-40cmH2O,以后为20 cmH2O。

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 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 cmH2O,有条件者连接测压仪。

4.7正确操纵气囊面罩给氧的频率:40-60次/min.。

4.8气囊面罩专人管理,定期检测。

五、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5.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关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2急救车上附有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络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5.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关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务必单独存放,有经色标识。

5.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5双人核对医生所药物的浓度、剂量与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5.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5.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5.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识,并使用不一致的颜色进行区分,如动脉通道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

5.9准确记录输入量。

六、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1建立与完善钙剂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指引。

6.2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的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

6.3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者脐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躲开关节部与头部。

6.4每次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6.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马上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与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6.7如发生外渗时及时处理,使用药物外渗护理单。

七、确保管饲安全7.1有管饲安全管理指引。

7.2经口留置管,减少经鼻留置管导致的通气障碍。

7.3胃管置入合适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记录胃管的长度。

7.4妥善固定,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

7.5管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a检查胃管刻度,b检验回抽物的PH值≤5.5。

7.6间断管饲喂养时,使用重力喂饲。

7.7持续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道上设置明显标识。

7.8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反复使用。

7.9胃管每3天更换一次。

八、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与运送8.1建立各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运送、使用指引。

8.2母乳用已消毒的奶瓶盛载。

8.3贮奶前,务必在容器上标明床号、姓名、挤奶日期各时间。

8.4每次以一次喂奶用的份量为单位贮存。

8.5指导家长,院内母乳现挤现送,院外母乳将载有母乳的奶瓶放入清洁防水袋内,防止奶瓶直接接触冰块,在保温盒内再加上冰块储存母乳的温度,确保母乳储存于低温,如室温.>4小时,冷藏>24小时或者污染者,拒绝接收。

九、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9.1建立与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9.2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

出生后遵嘱先试喂糖水或者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步加,质由烯到浓,量由少到多。

9.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9.4鼻饲喂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枳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则不加量或者降至前一次量。

9.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9.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9.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一次。

9.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十、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0.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摔倒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10.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10.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10.4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带。

10.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静脉治疗护理安全质量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输液病人、药物发生错误1.建立及落实输液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上报程序,护士知晓并能自觉执行这些制度与程序,及时报告输液不良反应事件。

2.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核对病人时至少使用两种以上辨别病人身份的方法。

3.每季度持续质量改进,发生输液不良事件时及时进行分析。

目标二:提高PICC置管安全性1.管理层面:建立与落实PICC置管技术准入、告知、不良事件的上报与PICC会诊制度,制定PICC置管及保护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2.培训方面:护理部对PICC专科护理技术有规范培训计划,专责护士定期同意有关培训。

3.创新技术:条件许可的尽量使用B超引导下PICC穿刺技术。

4.开设PICC导管专科门诊,提供专项技术。

5.建立PICC质控小组,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持续质量改进。

6.根据《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使用PICC专科护理单。

目标三:安全使用高危药物1.有健全的高危药物使用制度,有配制细胞毒性药物的安全防护指南,并对护士进行有关培训。

2.细胞毒性药物在配制中心集中配制,无配制中心时应使用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配制。

3.高危性药物,如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性药物等应单独存放、标识醒目。

4.病人使用强刺激性高危药物时,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物,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出现药物外渗时的应急预案,出现药物外渗时使用药物外渗专科护理记录单。

5.强刺激性高危药物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

如病人拒绝则应告知病人有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书。

6.药物残渣与沾染药物有关装置的处理:应按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纲要中有关有害废弃物处理的条款执行。

目标四:防范与减少临床输血风险1.建立及落实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上报程序,护士知晓并能自觉执行这些制度与程序,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事件。

2.严格落实输血双人核对制度,减少输血错误的发生。

3.在实施输血治疗前应取得病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全血与/或者成分血应从血库或者专门存放血液的低温冰箱中取出30分钟内输入,并在规定时间内输完。

5.除生理盐水外,任何药物及液体不能加入全血与/或者成分血中。

6.按照《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使用输血安全护理单。

7.输血后的血袋应及时送回输血科储存。

目标五: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1.药物的配置:配置环境符合要求,最好使用超净台或者静脉配置中心完成配药工作。

2.使用密闭式输液,禁止开放式输液;所有的输液管务必配有终端过滤器。

3.规范输液配伍管理,同时添加几种药物时要先确认药物间有无配伍禁忌。

4.改进安瓿的切割与消毒:使用易折型安瓿,或者操纵安瓿锯痕长为1 /4周,开启安瓿前对折断的部位进行消毒。

5.加药时避免使用过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并严格执行一人一具,注射器不得重复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