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案1.施工工序2.施工准备的内容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收集、研究有关施工要求、施工条件的文件、图纸、资料和标准;(2)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合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细则;(3)施工场地准备;(4)设置防渗墙中心线定位点、水准基点和导墙沉陷观测点;(5)修建导墙和施工平台(见下图);(6)修建和安装施工铺助设施;(7)进行墙体材料和固壁泥浆的配合比试验,并选定施工配合比和原材料;(8)补充地质勘探。
设计阶段的勘探孔密度一般不能满足防渗墙施工的需要,为保证墙底嵌岩质量,应在原有勘探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勘探,加密勘探孔。
导墙结构图3.常用的成槽设备(1)绳冲击钻机(2)抓斗钻机(SG30型)(3)抓斗钻机(宝俄BG型)(4)液压双轮铣槽机4.防掏墙造孔造孔是防掏墙施工中的主要工序,它受地层等自然条件影响最大,是影响工期、工程成本,甚至决定工程成败的重要因素。
防掏墙施工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体现在造孔水平上。
防掏墙施工的风险和潜力也主要取决于造孔的成效。
槽孔的划分与施工顺序、造孔方法等有关。
当采用间隔分序法施工时,可按下图所示划分槽段。
施工时先施工一期槽,后施工二期槽。
槽段内先施工主孔,后施工付孔。
(1)抓斗挖槽使用抓斗挖槽,可以单抓成槽,也可以多抓成槽。
1)单抓成槽。
此法即一次抓取一个槽孔。
如抓斗最大开度为B,则一期槽长为B,二期槽长一般为(B-2×0.2) m。
即抓二期槽时把一期槽已经浇筑的混凝土两端面各切去0.2m,以保持一、二期墙段的可靠连接。
2)多抓成槽。
此法分主、副孔施工,每个槽孔由三抓或多抓形成。
主孔的长度等于抓斗的最大开度,副孔的长度小于主孔的长度(2)冲击式钻机造孔成槽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槽孔都是先施工主孔,后施工副孔,主、副孔相连成为一个槽孔(见右图),槽孔浇筑混凝土后成为一个单元墙段。
主孔直径等于墙厚。
副孔就是两个主孔之间留下的位置,其长度一般大于墙厚的1.5倍。
由于钻头是圆形的,因此在主、副孔钻完之后,其间会留下一些残余部分,这叫“小墙”。
这需要变换钻机和钻头的位置,从上至下把它们劈掉(俗称打小墙)。
至此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等厚度的槽孔。
5.孔底淤积的清理槽孔钻掘完成后,泥浆中的钻渣都将沉淀在槽底,这些钻渣必须在混凝土浇筑前清理干净,否则,将给墙体质量带来危害。
清除孔底淤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
(1)抽筒出渣法抽筒出渣法是钢绳冲击钻机成槽采用的出渣方式。
该法操作简便,但效率低,泥浆损耗大,清渣效果也较差,已逐步被其它方法代替。
(2)泵吸排渣法此法用设置在地面的砂石泵通过排渣管将孔底的泥渣吸出,经泥浆净化系统除去粒径65μm以上颗粒,再返回到槽内使用。
该方法效率高,效果好,节约泥浆。
(3)潜水泵排渣法国外一般采用立式潜水砂石泵进行清孔换浆,潜水砂石泵安设在孔底,将混有钻碴的泥浆抽出孔外,经净化处理后再用。
(4)气举排渣法此法的原理是籍助气举排渣器将液气混合,利用密度差来升扬排出孔底的沉渣。
6.钢筋笼制安(1)钢筋笼的制作钢筋笼的加工制作应在离施工现场最近的地方。
加工场地应有足够的面积和空间。
钢筋笼应在专用的平台上加工成型,平台上要设置钢筋定位样板,确保钢筋位置的准确。
钢筋笼的加工速度及顺序要和槽孔施工相一致,不宜积存过多的钢筋笼,以免增加倒运和造成钢筋笼变形。
(2)钢筋笼的运输1)运输钢筋笼要有专用的车辆。
起吊和装车、卸车务必注意防止钢筋笼产生扭曲变形。
2)运输钢筋笼的道路应平坦,有足够的宽度和与钢筋笼长度相适应的转弯半径。
(3)钢筋笼安装1)钢筋笼的端部及中部应各设两个吊点,一般采用双钩或四钩滑轮吊具,同时起吊钢筋笼的头部及中部。
起吊时应特别注意防止钢筋笼的扭曲,起吊钢筋笼可以使用一台吊车,也可用两台吊车。
2)钢筋笼起吊时,下端不准在地上拖。
为防止吊起时摆动或与其它东西碰撞,在钢筋笼的下端可拴系牵引绳。
3)钢筋笼中心要与槽孔中心吻合,要防止吊车因操作不当或风吹摇摆碰撞槽壁,下放要缓慢平稳,最后准确地固定在设计要求的深度上。
4)当钢筋笼有接头时,要确定某一根主筋为测量长度的标准,避免产生长度或高程的误差。
5)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可在钢筋笼上端设置配重。
①钢筋安装②钢筋笼孔口对接(侧面)7.水下混凝土浇筑防渗墙混凝土的浇筑采用的是水下导管浇筑法(见右图)槽孔混凝土浇筑是关键的工序,所占时间不长(有时只1%),但对成墙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失败,整个墙段将全部报废,经济和时间的损失是很大的,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周密组织,细心准备,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做到万无一失。
(1)浇筑导管的配置和布设导管可用钢板卷焊管,也可用无缝钢管,长度一般为2m、1.5m、1.0m、0.5m、0.3m等导管,内径以200~300mm为宜;导管有三种连接方式,即法兰盘连接、丝扣连接和柔性键连接方式。
法兰盘连接用橡胶垫止水,另外两种都用“O”型密封圈止水导管应布置在防渗墙中心线上,间距不得大于 3.5m,一期槽孔两端的导管距端面或接头管的距离宜为 1.0~1.5m,二期槽孔两端的导管距端面的距离宜为1.0m,开浇时导管口距孔底15~25cm。
此外当槽孔底面高差大于25cm时,导管应布置在其控制范围的最低处(2)混凝土的浇筑开始浇筑混凝土时,一般在导管内放入一直径比导管内径略小的排球,以便将最初进入导管中的混凝土和管内的泥浆隔开。
当第一罐混凝土压着塞球向下运动时,塞球推压着泥浆自导管下口溢出,当塞球被顶在导管下口岩面处时混凝土已满管。
在满管后仍应备有足够的混凝土,以便继续向管内快速灌注。
塞球被挤压出导管漂浮至泥浆表面,管内混凝土流出并将导管的下口埋住。
随即应连续向管内注入混凝土,务必使混凝土将导管下口埋住最少30cm。
因此,准确计算和备足可连续浇入的混凝土方量,是保证浆下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第一步。
(3)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控制1)导管的埋深:我国96《墙规》规定,导管的埋置深度不得小于1.0m ,不宜大于6.m 。
2)浇筑速度:槽孔内砼面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2m/h 。
3)槽孔中混凝土面的量测:为了掌握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控制混凝土在槽孔中均匀上升,应经常测定槽孔中的混凝土表面的深度或高程。
4)终浇高程: 由于泥浆下浇筑的混凝土表面混有很多沉渣,因此表层的混凝土质量都会存在很多缺陷。
为此,在混凝土终浇时一般都使混凝土终浇高程高出混凝土的设计高程至少0.5m ,以便将来凿除这部分混浆层。
8.墙段连接各单元墙段由接缝(或接头)连接成防渗墙整体,墙段间的接缝是防渗墙的薄弱环节。
如果接头设计方案不当或施工质量不好,就有可能在某些接缝部位产生集中渗漏,严重者会引起墙后地基土的流失,进而导致坝体的塌陷。
由于施工方法的不同,墙段接头的型式有所差异。
下面介绍几种接头方式。
(1)钻凿法连接(2)拔管法连接拔管法是在一期槽孔浇筑混凝土前将专用的接头管置于槽孔的两端(下适用于冲击钻机造孔和墙体材料为低强度混凝土的条件,其施工程序见右图。
这种接头方式最终是在一、二期墙段间形成一条半圆形的接缝。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不需专门的设备,形成的接缝可靠。
缺点是要损耗10%左右的墙体材料和工时。
图),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后,用专用的拔管机或吊车将接头管拔出,从而在一期墙段的两端形成光滑的半圆柱面和便利二期槽孔施工的两个导孔,二期槽孔施工完成后,即在此形成一个接缝面。
如果二期槽孔混凝土浇注质量良好,所形成的接缝将很密实,缝宽可以控制在1mm以下。
a.下接头管b.下钢筋笼c.浇水下混凝土d.拔出接头管(3)双反弧连接把一期桩孔改成为槽孔(下图)。
施工时先按一般要求完成一期槽孔,相邻的两个一期槽孔间留下一个接头孔(也就是二期槽孔)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上按主孔的要求钻凿出圆形钻孔,接着用双反弧钻头进行扩孔使圆形孔成为双反弧形状的孔,再接着用液压可张式双反弧钻头将一期墙段端面残留的泥渣凿除刷洗干净,最后浇筑成墙。
本工程防掏墙采用跳槽施工,先施工墙幅砼浇注完成并达到70%强度以上后,方可进行相邻墙幅的挖槽。
防掏墙施工前先施工导墙,采用液压抓斗槽壁机抓挖成槽,泥浆护壁,钢筋笼在现场整幅制作,两台履带起重机(主吊50T,副吊25T)吊起入槽,双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成墙。
施工准备钢筋混凝土防掏墙施工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施工场地准备;(2)设置防掏墙中心线定位点、水准基点和导墙沉陷观测点;(3)修建导墙和施工平台;(4)修建和安装施工铺助设施;(5)进行墙体材料和固壁泥浆的配合比试验,并选定施工配合比和原材料;5、施工工艺及方法5.1导墙施工本站导墙结构形式采用“┒┎”型,导墙高度不小于2000mm,以满足其稳定性及施工要求。
5.1.1 施工工艺流程5.1.2.1 沟槽开挖(1)导墙沟槽采用人工辅助机械开挖。
(2)导墙分段施工,分段长度根据模板长度和规范要求,一般控制在30~50m。
(3)导墙开挖前根据测量放样成果、防掏墙的厚度及外放尺寸,实地放样出导墙的开挖宽度,并洒出白灰线。
(4)开挖工程中如遇坍方或开挖过宽的地方施作120砖墙外模,外侧用土分层回填夯实。
(5)为及时排除坑底积水,在坑底中央设置一排水沟,在一定距离设置集水坑,用抽水泵外排。
5.1.2.2 导墙钢筋、模板及砼施工(1)导墙沟槽开挖后立即将导墙中心线引至沟槽中,及时整平槽底,如遇软基础地质,可采用换填或浇注C15素混凝土垫层,以保证基底密实。
(2)土方开挖到位后,绑扎导墙钢筋,钢筋施工结束并经“三检”合格后,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报监理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导墙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或木模板,模板加固采用钢管支撑或10×10cm 方木支撑加固,支撑的间距不大于1米,严防跑模,并保证轴线和净空的准确,砼浇注前先检查模板的垂直度和中线以及净距是否符合要求,经“三检”合格后报监理通过方可进行砼浇注。
(4)砼浇注采用溜槽入模,砼浇注时两边对称分层交替进行,严防走模。
如发生走模,立即停止砼的浇注,重新加固模板,并纠正到设计位置后,再继续进行浇注。
(5)砼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间距为0.6m 左右,防止振捣不均,同时也要防止在一处过振而发生走模现象。
5.2.2.3 模板拆除导墙混凝土达到规范强度要求后开始拆除模板,具体时间由试验确定。
拆模后立即再次检查导墙的中心轴线和净空尺寸以及侧墙砼的浇筑质量,如发现侧墙砼侵入净空或墙体出现空洞需及时修凿或封堵,并召集相关人员分析讨论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出相应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模板拆除后立即架设木支撑,支撑上下各一道,呈梅花型布置,水平间距1.0m。
经检查合格后报监理验收,验收后立即回填,防止导墙内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