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书法家谈:书法创作和书法创作理念

农民书法家谈:书法创作和书法创作理念

农民书法家谈:书法创作和书法创作理念书法创作书法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古老文化的结晶。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藴藏着各民族精神、风貌。

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中国书法以独特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这一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如何弘扬和发展,对每个中华儿女来说,责无旁货。

书法创作是发展弘扬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怎么去创作?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是古老文化一中国书法弘扬发展的关键。

是当今时代讨论的一个方向,也是核心。

什么是书法创作?纵观历史,书法创作最为活跃。

几千年留下来许许多多的书法作品竹简,甲骨文,石鼓文,字贴,宣纸、綾绢上的对联,中堂,横幅,条幅,都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

是我们谈讨和学习借鉴的一个重要部分。

殷商时期的契刻文字就有了优美的造型,到了东汉,在《后汉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书艺”这个理念。

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形成,从此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直延伸至今,升华发展。

一、创作与临帖书法创作,必须是作者在临摹前人优秀作品中,并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手法之后才能进入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临摹这一方面的基础,无法谈到“创作”二字。

尽管都是用毛笔写字,因为缺乏书法规则、法度、技巧只能叫写字,习书,而不能称之为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即带有作者本人的自觉意识,发挥书法家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书写,叫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字帖而去临写,而是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和掌握书写技巧及一般原理知识的人,能够自行构思和安排书写汉字书法家,才可以进入到书法创作行列来。

创作是用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自己的见解行动用自己的书写艺术手法来完成一整幅书法作品,只有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从而形成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才可谓之为创作。

书法的创作是一个书法家艺术性劳动的过程,是书法作品的手法表现。

它通过不断地积累,不间断地融化贯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也就是说,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手迹丶墨宝》是从写字一步一步得来的。

创作是一个书法家有了一定的书法造诣,使自己的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追求、迈进的过程,也是书法家借它抒情寄趣,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手法表演和心理寄托。

临摹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只有当临摹达到了一定程度,挥毫自如,胸有成竹之时,便是书法创作的开始。

创作是一种独立的书法技巧。

可以说临摹是取法变法之阶段,创作便是立法之阶段。

临摹完全是一种依赖性的书写,按照古人的书帖,模仿,探索,领悟,掌握别人的书法技巧。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有了这一阶段的坚实基础,创作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创作就是让自己的书法作品从历史文化底蕴中走出来,具有时代精神,代表当今时代。

对于创作的独立性,并不是人人都将它与临摹古帖基础联系在一起去考虑的。

我在临帖写字中说到,不临帖取得功效可能慢一点。

从古至今,很少见到不临摹就成为书法大家,或者历史名人。

何谈其传世作品的多少呢?创作也是作者发挥独立性书写的一个过程。

这个阶段,从用笔结构,章法布白等方面,造就个人风格,建树新的法度。

从阴阳变化,点画运动,形质神釆,心法、意境都要达到一个新的飞妖。

线条是粗犷、刁野、还是润秀、挺拔,是卑薄、空虚、还是厚重、雄健。

形体是庄严大方、还是天真浪漫,是沉雄深穩、还是潇洒飘逸等等,都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

这一阶段是把他人的变为自己的,把古典的变成现代的一个重要时期。

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书法创作是建立在临摹的基础上的。

但是,创作的本质要求创作者突破临摹的制约,提高自身的艺术感觉能力和表现手法,这才是关键。

二、创作条件。

现在就创作条件简单的说几句。

创作是书法家来完成书法作品,物质条件要比临摹要求严格的多。

姜白石曾经认为书法作品要具备风神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纸笔佳” 。

这和孙过庭提出的”纸墨相发”是一个道理。

纸笔佳,墨精良,是书法家挥起毫来,得心应手,最能进入到创作的最佳机会;心情舒畅,环境优美,自然书写惬意,抒发情趣畅达;情趣畅达,环境优美,是书法家激发创作灵感的前提;纸笔精良,墨韵清新,信手挥霍,是创作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具有最佳创作的心情。

同时保持墨韵清新,做到勤洗砚。

勤洗砚是书法创作八法之首,必备之条件。

接着是书法作品内容的选择。

内容含有两类,一类是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内容,另一类是用来创作的文字内容。

我这里先讲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作者本人选定内容;一个方面,是书法爱好者收藏或装饰房屋求字,指定作品内容。

这两个方面的文字内容,作者都应该能够理解其含义。

因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仼情恣性,然后书之”。

在创作前,作者如果不理解其中内容含义,创作就显得很被动苍白。

在今天,书法创作已不是在作文,而是创作书法作品。

因为以书记事,文以载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初步开始创作,作品内容选择的字数宜少不宜多,幅式宜小不宜大,目的,以便布局,掌握结构。

譬如选择“天道酬勤”、“ 厚德载物”一类的文字内容,对初创作作品者来说,就比较容易统观全局,容易逐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使创作顺利成章。

当然,这只是创作之初的一种较可行的做法。

在创作能力增强之后,则必须将内容的范围扩展开大,由少字转入多字,由小品转为长篇。

这样随步前行,比较顺利,容易提高效果,使创作达到应有的收获。

有的作者一开始创作就选择几十个字,上百字的文字内容。

幅式一大,结果首尾难顾,创作起来十分勉强,这也是由于作者缺乏把握能力造成的。

不过,我们也要纠正另一种现象,就是有一部分作者,总是书写同一类型的文字内容。

因为这一内容掌握得比较熟练,书写起来得心顺手。

若不求其进一步发展提升,会使自己书法艺术陷入难以深造長进的错误道路。

创作之初用这种方法来训练自己倒无可非议,如果今后不扩大创作内容范围,则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使自己不但得不到新的锻炼,而且知识贫乏。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要是自己赶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纠正此类满足现状的错误思想。

仅写几幅同样类型的书法作品,不是一个书法家的本来。

真正的书法家,要不断努力学习,加强深造,使得自己的艺术作品渐渐丰厚、隽永,还要内容丰富,学问源博,才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选择好内容,进行文字书写,是当今时代书法创作的一个环节,主流方向。

过去人们是以学字作文,以文载道而用。

书法仅是帮助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

所以留于今天的作品塗改打圈的很多。

而今书法不仅是局限在交流的这种方式之中的工具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把书法作为了一门学问艺术,专门提出来研究讨论,一部分作品作为中堂、对子、四屏、六屏、条幅、横幅等布置房间作为装饰品而用。

还有大多一部分的作品,纳入到收藏和把玩行列,供人们欣赏,慰人享乐,让人们玩味无穷。

所以选择内容就成了主要的一个环节。

以诗词、歌赋、名言、名句为主题的内容多,以积极向上,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的题材多,以作文记亊,以文载道少了。

由于时代的不同,书法艺术的实用价值,由原来书以记亊,文以载道的主题转入到以装饰房屋,以生活内容为欣赏把玩收藏为主题的行列。

创作要求格式相应也就变了,打圈塗改也就不存在,要求作品书面整洁,布局均衡美观为主。

三、相互交流,取常补短。

步入创作领域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创作需要不断地发展,向更高境界攀登,就需要继续努力。

每次完成创作后,将创作好的作品悬挂于壁上,拉开一定的距离,详细观看,以此来发现作品不足之处。

看出是作品挥毫落墨枯燥湿润之误,还是运笔快慢疾速之差,是章法布局不到,还是字行距离疏密有问题等等,以便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还可以同时参照以些优秀作品,相互观看,互相比较,从点画长短,粗细角度,位置——分析优劣。

会一目了然。

经过参照比较,容易发现自己创作的弊病和作品不足之处。

取优秀作品的长,补自己的作品之短,从而得到教益,提高自己的目的。

通过自行分析、比较之后,仍然找不出自己作品的毛病、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找到提升书法作品的办法。

这个办法,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境界,二是“书外之功”的提升,即人格品德修养,学术理论知识,自我分析能力的提高等。

三是进行艺术交流,向名家请教、向同行学习。

因为作者本人与作品距离太近,一时看不出作品的缺点,甚至还会误认为是优点。

同时,自己的审美眼光也不可能突然提高一个层次。

所以放开思路,深入一步,向外界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欣赏、品评,却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获得意外的收获。

作者本人如果是闭门造車,不与书友互相交流,往往在很多方面作者本人是看不出来的。

如作品中的败笔,书写方面的用墨、章法方面的布局还会误认为是得意之笔,优点呢!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难以得到纠正。

只有在创作中通过相互交流,外界书友与同行的点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作品中的败笔、错误、及不足之处很快就会得到修正。

一个学习写字的人也好,或者练习创作的书法家也好,要敢于将自己的作品拿出去,虚心请教,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才是正确的。

选择其中的合理建议,使创作中的毛病逐渐改掉,正确地提高创作技巧,不断加强发展,使书法艺术交流发挥应有的效果,使自己的书法创作功底相应丰厚、作品更加隽永。

创作的进步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作者还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眼高”是很重要的。

一位作者勤勉地临摹、勤勉地创作,可以达到技巧娴熟、功力深厚的程度。

但要全面提高,光靠书写临帖是不够的。

要借大地之灵气,山河之秀气,日月明和之气等。

以大自然的灵气,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者不能以闭门勤写为满足,除过经常相互交流书艺外,还需要研读品赏优秀作品和学友之间,互帮互学就比自己苦思冥想要来得快,更有效。

所以我们说,书法创作要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经常研读优秀作品,就可以领悟创作方式的妙处所在;经常参与交流活动,又可从中获得新的信息,眼界逐渐开阔,畅游新的感受萌生,对于创作水平提高发展,其意义和效果都是不可低估的。

四、创作应注意的弊端。

书法创作需要作者本人独立思考和自我主见。

从内容选择到谋篇布局都由作者自己决定,更多地方要带着作者夲人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成,因此会出现不少的弊病,需要我们防止发生和纠正。

一般常见的,是不少作者因临摹条条框框的束缚,开始创作放不开手脚,书写起来规规矩矩,受到约束和限制。

思想不大胆,用笔就不拨辣,不灵活。

作品僵死呆板,变化不多,和临摹不分上下。

有的缺少作者本人的个性风格,缺乏时代的创新价值观。

有的欠天真烂漫,缺少气势、韵味。

只有多写多练,培养离开摹本,独自创作的能力和技巧,多提高发挥自己意识观念,以取得完美的效果和收获。

有些作者,只求任意发挥,不顾法度准绳。

有的作者认为临摹时主要是规规矩矩地按字贴来写,创作就应该放开手脚,无矩无束,力求奔放,失掉严谨规范,抛弃稳妥端庄。

有的作者认为创作是以发挥个性为主,有意张扬夸大笔势,并将其强调到不合适的程度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