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学校教育论文(2)

社区学校教育论文(2)

社区学校教育论文(2)社区学校教育论文篇二《浅议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摘要:本文首先论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对社区、社区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其次就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建构一个学校―社区―家庭协调互动的全方位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必要性及问题对策新型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人们面临着许多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已超出了目前学校的能力范围。

在人生早年(学校)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人们如果不会学习,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就无法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无法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社区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它应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拥有共同学习的场所和设施,开设学习咨询、服务和多种学习课程,拥有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组织和培训计划。

它的居民具有共同的学习意识,能够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和社区发展相关的各类活动。

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是需要加强沟通的,必须不断推动二者间的一体化进程。

一、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一)社区和社区教育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1]一般认为,社区具有四个特性:(1)区域性,这是人们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

(2)对象性,它指明人类是社区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各项指标都对社区产生影响。

(3)活动性,人们在社区中都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而不是处于静止状态。

(4)整合性,在社区中活动的人们是在各种关系中,通过共同利益的实现形成的一个共同体,而非一盘散沙。

[2]社区教育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居民为对象,同社区居民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具有六个要素:(1)利用学校之类的公共设施;(2)参加者包括所有年龄、所有阶层,所有种族集团;(3)人们认识自己需要的问题;(4)发展多种计划以适应这些需要;(5)区域内各种机构和部门相互协作;(6)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包括公共的和私人的,地方的、中央的。

学校教育即狭义上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从对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界定出发,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管理及教育主体和教育场所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从教育目标看,二者在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方面具有共同点,但二者的目标又是不尽相同的。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发展构成受教育者素质的诸要素,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为受教育者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因而具有基础性、预备性的特点。

社区教育的目标虽然也包括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但其还包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等目标。

从教育对象看,二者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即在校生。

这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对象上的重合之处。

然而,社区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可以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

从教育内容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互补和交叉的。

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内容如公民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等同时为社区教育所需要。

两种教育内容的不同在于学校教育的内容更注重系统性、全面性;社区教育的内容则更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其特别强调社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性教育内容。

从教育形式看,学校教育有比较统一和固定的作息时间,基本上是全日制的,而社区教育则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其更趋向于利用人们的闲暇时间,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定。

从教育管理体制看,二者具有兼容性,并拥有共同管理对象――学校,而且地方政府是二者共同的权力源头。

但是,学校除了地方的管理之外,还受纵向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约,而社区教育则还受到参与管理的社区各方代表的横向制约。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场所看,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师同时也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的实施场所――学校,同时也是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

但是,社区教育的教育主体远远超过学校教师的范围。

社区其他人士,如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社会人士等,都可能成为社区教育的教育主体。

另外,在教育场所上,社区教育不仅以学校为阵地,只要适合需要,社区的每一场所就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阵地,学校只是其中的一类而已。

二、当前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它的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的转变,即促使学校教育目标从封闭性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定位中走出来,并在“终身教育”的维度上得到了重新定位;它促使学校开始借助于社区内其他人士如学生家长、政府官员等的力量,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并使用社区中其他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场所――尽管这些对学校教育而言,都是辅助性的;社区教育也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的改革,很多学校在原有课程中都增加有关社区生活的内容,或者开设与社区生活相关的课程;其促使学校教育从原来的条块分割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中。

学校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社区内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等与社区内其他潜在教育因子一样是社区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

并且由于学校中教育因素集中,教育影响广泛而长远,其对社区教育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成为社区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柱。

目前学校教育仍以教学为重心,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学校教育的教育影响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社区教育的协作和支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带来的社会问题普遍受到重视。

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处境尤其令人担忧。

当前社会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分强调物质利益。

广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可塑性强,因而十分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和学生每日生活于其中的社区予以其正确的指导,以纠正其不良习惯和行为。

访谈中很多居民反映,现在孩子们下午放学早,父母上班不在家,没人管束,很多孩子就上网聊天消磨时间。

而目前社区组织的青少年教育主要集中在假期,对日常生活中这些有利于辅助学校教育的课外时间把握不够。

家长无暇顾及的这段时间,恰是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充实、丰富他们课余生活的有利时机。

当前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对孩子的要求往往都不论其合理与否都尽量予以满足。

独生子女多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无益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反而对于科学文化、生活技能的学习也有不良影响。

此外,由于当前社会竞争过于激烈,家长对孩子往往抱有过高期望,由此家庭中的溺爱和学习上的过分苛求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这些问题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社区教育必须参与其中,共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观念不明晰。

人们对于学校和社区资源一体化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够清晰。

目前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建构学习化社区、终身学习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此外,从学校和社区两方面来讲,社区表现得积极主动,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也努力为在校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学校则比较保守,视自己为相对独立的机构,认为只要在学生在校期间避免学生身体受到伤害并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愿与社区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表现为学校的场地不愿向社区居民更多开放。

这一方面反映出学校观念的落后,没有深刻理解大教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另一方面也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操纵学校教育的体现。

而当前的实际操作中的确存在困难,不是仅凭社区或学校的单纯意愿就能解决的。

第二,政策制度上缺少保障。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除了依靠双方的观念更新、自身努力外,还要有政策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持。

调查中许多居民反映,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资源整合的观念即使深入人心,若没有政府的政策强制推行,也很难真正开展工作。

第三,资金的困难。

当前一体化实现的困难很大一部分来自资金的匮乏。

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使学校和社区教育整合工作的开展倍受束缚。

即使观念转变,政策支持,实际操作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三、实现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对策研究(一)加强宣传力度,为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良好观念的形成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大众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广播等应积极参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部门也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理论支持;街道、居委会应利用其基层地位深入群众生活,举办有关的讲座,印发相应的宣传单等,以使这一举措深入人心。

另外,街道、居委会可邀请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为居民举办教育讲座,转变家长、学校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针对孩子(和学生)的教育问题。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应合乎实际,应当认识到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并非衡量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

学校应从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担负起传播社会文化,进行大众教育,提高群众素质的使命。

而社区在进行宣传、组织居民活动的同时,应及时向学校反馈各种信息,以使二者的联系和互动形成整体。

(二) 加强组织建设和法律支持。

在我国,一种观念或设想的落实,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建设。

建立学习化社区,实现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的理念既已提出就需要相应的政策保证推行,以在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上予以保证。

我们建议在各级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内专门成立一个终身教育机构,下设专门负责“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建构学习化社区)的部门,在市、区和街道及居委会分别安排有关人员负责这一工作。

各级职责要明确划分,人员构成、组织制度、资金来源等均需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给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留有自主的空间。

具体到街道和居委会,其负责人应是熟知教育学知识的、在学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

他们对社区教育、学校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校也有不少可供利用的关系资源,有利于工作的展开。

针对建设学习化社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为资源共享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尤其对于资源整合中难免出现的一些意外,如财务失窃及用品破坏等,亦应由专门法律予以保障,并制定相关的补偿措施,使学校不致因为避免资产流失而拒绝向社区开放。

(三)学习外国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诉求,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学习化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决非朝夕之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