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认识维也纳: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吧!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二、走近维也纳:1、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冯骥才。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刷子李》《珍珠鸟》《花的勇气》。
今天我们就跟着他一同去认识维也纳,走进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的美,好不好?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3、纠正几个字音,积累优美词汇:尽量尽快撩动巢穴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宁静又精致4、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结合板书?)三、感受维也纳: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2、默读课文,学生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幻灯)“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富有变化)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B 、想听听吗?闭眼(播放鸟儿音乐)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 、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四、享受维也纳:1、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
”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五、畅想维也纳:1、推荐阅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2、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维也纳。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预习中,扫清字词障碍,渗透基础知识。
读音:生字“糙、攒”是平舌音,“亵、邂”读音相同。
字形:“临”的右下中间部分是一竖;“邃”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下部分的笔顺要注意。
“腻”有半部分“斜钩”上不能有一“撇”;“翼”上面的“羽”没有“钩”;“堪”最后一笔是“└”;“缘”右上部分先写“└”,再写“┐”;“矜”形声字,右边是“今”,不是“令”。
词义:懊悔、赏心悦目、囫囵吞枣、深邃、细腻、小心翼翼、焕然一新、破烂不堪、脱口而出、油然起敬、邂逅、熙熙攘攘、矜持、门可罗雀、开卷有益、倾囊相助、回心转意等。
二、教学简析《读书再读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斯塔笛的藏书》和《书的性格》四篇文章同一主题——人们对书的热爱,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记叙方法来写,语言表达各具特色。
《读书再读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以一个捡来的石头变宝石的民间故事,引出读书予人带来的种种好处。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写作方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边读边思,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时结合“阅读新体验”中的问题,由故事引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谈谈为什么要在故事开头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商人捡石头故事便于读者了解读书的益处。
形象地把读书比喻成捡石头,把读书获得的益处比作宝石。
2、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课文3、4小节,让学生思考,商人为什么而后悔?读者为什么后悔?两者的后悔有什么内容上的联系呢?3、在了解了两者的关系后,进一步了解故事中“石头变成宝石”又是怎么回事。
课文的第5~11小节,作者从人们爱读书的原因中总结出5种读书的好处,这好处犹如宝石给人带来知识财富,在学习过程中结合“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三题进行教学。
第一题中的“偷”字可理解为“学”,装在自己的脑子里,可理解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此基础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说“多好”了。
第三题中“丰富的人生”就是通过读书,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书中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一起品味多姿多彩的人生。
整篇课文的学习以故事为线索,找出故事与读书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捕捉一个个小而精巧的镜头:式样不同的发型,材质不同的鞋子,样子不同的眼睛和手,说明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对知识的渴求是相同的。
1、本文不是叙事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难以引人入胜,然而却是一篇很好的学习写作的例文。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读书镜头。
作者采用了最常用的“总——分——总”的写作方式,第一、三段概括写,第二段具体写,并且突出看书时不同人物神情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中作者通过式样不同的发型,材质不同的鞋,样子不同的眼睛和手的描写,介绍了到图书馆中来的读者又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
教学中,教师从整体入手,作者写了哪些小镜头,教师先抓住第二、三节中发型和头发颜色的描写让学生想像读者的身份。
例: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有留披肩发的(女青年),有剃平头的(运动员),有梳分头的(离休干部),有黑发的(年轻人),有白发的(老人)……文中有四处类似这样的描写,老师可根据自己上课的需求让学生想像,不必每处都展开,想像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想像合理就可以。
这四处描写先写发型和鞋子,再写眼睛和手,这也是与文章的内容有关,在图书馆大门打开时,作者重点写了人的发型和鞋,在进入图书馆后,写人们找书时写不同的眼睛,写人们借到书后又写了不同的手。
这些不同的描写富有变化,一个个镜头就像电视中的大特写,反映的是各种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渴求。
2、第五小节中描写的镜头是本文的重点。
它不仅介绍了各种不同的人,还写了这些人看书时的神态和动作,教师可通过引读的方法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各种不同人看书时的状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讨论以后,让学生再回到前文,出示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二题,说说这两句话中带点字是否有矛盾,学生自然能体会句子中的描写并不矛盾,这正反映了人们如饥似渴学习的精神面貌。
通过以上讨论,完成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一题,来读读作者为什么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以及给自己的启示,学生就有话可说。
《斯塔笛的藏书》写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孩子对藏书的热爱,简介了斯塔笛的藏书方法,也写出了爱书者受人尊敬。
1教学时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藏书就是指图书馆或私人收藏的图书。
也可请家里藏书的同学谈谈家里藏有哪些书,对藏书有些什么了解?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2在学习课文中,教师以引导学生按学习小建议进行自学为主,初读课文了解斯塔笛是如何藏书的,把介绍斯塔笛藏书方法的词句划下来。
文章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类排列,另一种是编写目录。
然后组织同学讨论对哪种方法比较感兴趣,可以深入地了解。
文章对两种藏书方法没作具体的介绍,课前老师可让学生上网了解一些藏书的'知识,也可让会藏书的学生介绍具体如何编写藏书目录,如何分类等方法。
除了文中介绍的两种藏书方法外,藏书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活动,如:起笔名、刻印章、做藏书票等等,教师可介绍给大家,并引导学生开始藏书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如何藏书,还要让学生懂得要珍爱每一本书。
文中有许多句子体现斯塔笛把书当作珍玩一样爱护,如:他不富有,买不起多少书,可他小心地珍藏着学过的所有课本和亲戚们送他的书。
他用心积攒着每一个铜子儿,然后把它们全都花在书店里。
……句子中带点字说明了斯塔笛珍爱书籍的行为。
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书的性格》告诉我们不同性格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让我们体会到藏书读书的各种乐趣。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教学重点放在第2---9小节,第2节是总起句。
第3—5节介绍了三种性格不同的书。
第6---9节又介绍了四种不同性格的书,但在表达上与第3---5节有所不同,文中没有用直接的词语概括书的性格,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第3---5节的表达方式,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只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行。
引导学生体验藏书、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古文二则》为文言文,有两则。
《读书有三到》,这则古文主要让学生知道读书有三到,特别要专心,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这则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上要指导学生理解两则古文中的每句话的意思后,逐步对照,找找异同。
在此基础上,理清句子间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三、营造读书的氛围本单元的课文语言优美、隽永,适合诵读、背诵,教学时,可以以诵读为主,而且,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把读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抓紧课堂教学时间,对好的语段熟读成诵。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与魅力。
四、读写结合本单元写作目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读书再读书》第5~10小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阐明读书的益处,让学生不断积累这些表达方式,模仿这些写法练一练。
可以用“读书使我们”的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好读书”的理由,再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来。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对人物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描写,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处的读书人”短文,要求学生观察要细致,描写要具体,学着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刻画。
从而让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把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书的性格》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书作一枚漂亮的“性格书签”,仿照课文的介绍方法写下他的性格。
五、积累和运用本单元课文以“与书为友,走近名家”为主题,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读书的乐趣及创作的甘甜。
如学习《斯塔笛的藏书》,让学生开展藏书活动,在藏书中懂得如何珍爱书籍,体会藏书的乐趣。
也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搜集藏书票、藏书楼、居家藏书知信息和资料,拓展对相关主题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搜集古今中外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直接与睿智者对话,明晰读书的意义,同时加深积累。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生活场景正月十五说说有关龙的知识。